正文 上下正街 大邑新場的豐足大船(2 / 3)

古鎮和老街上有兩種聲音耐人尋味:一是腳踏街板之聲。咚隆、咚隆,感受腳下大地的回應,備感自身力量的存在;二是關閉鋪麵木板之聲。鋪麵上下橫板都刻有槽溝,除門而外都嵌入若幹個厚薄均勻的木板,稱為鋪板,鋪板的上下位置和擺放都有規定的順序。關門時,主人雙手持鋪板中部,先低頭傾斜對準下槽,再抬頭對準上槽,角度約70o,最後用右手一拍,“哢嚓”,木板準確入槽。有多少張鋪板就有多少聲哢嚓。木板幹燥、結實,那哢嚓聲鏗鏘有力。華燈初上之時,哢嚓聲起伏不斷,勝過所有的快板演奏。

上圖:古鎮晨光

共榮共生古鎮增輝

最早的古鎮上下正街是什麼樣子?恐怕沒有人說得清。但現在,幾百戶人家緊緊相連,顯示出少有的和諧與安寧。首先表現在共牆上。共牆的人家難免有些矛盾與糾紛,即使大部分共牆為統一修建,肯定也有少數是後來陸續修建的,相鄰人家彼此間利用共同的柱頭、牆壁,同時給周圍鄰居預留柱孔和空間,如果沒有共生共榮的理念,就不會密不可分,就不會形成今天規模宏大的上下正街。其次是天井,除了通風、采光之外,主要還用來排水。上、中、下3家屋脊的雨水必須通過技術處理排出,否則共牆漏水,幾家遭殃。全部雨水排往天井,浸入地層,保證了居室幹燥、舒適。修好一個天井,往往需要鄰居之間多次溝通、協商。最後是封火牆。雖說遠親不如近鄰,但火患無情。古鎮尚存多處完整的封火牆,用青磚加石灰砌成,依鄰居房屋分界而建。這些封火牆高度在1米左右,中間是尖頂,有避雷作用,兩側為弧形、曲線形,形態優美。在沒有專業建築機械和鋼筋水泥的年代,修砌封火牆無疑要花費主人、匠人太多的心血和勞力。得益於封火牆的保護,清鹹豐十年(1860年)到民國二十四年(1945年)因戰亂引起的3次大火才沒有使新場上下正街毀於一旦。封火牆既保護了各家住戶,也保護了整個古鎮。仰望經曆5·12地震、4·20地震後依然屹立的封火牆,不由得令人感歎它的建築設計是多麼的了不起。

上圖:飛簷翹角

“船鎮”和諧萬事順利

下正街45、47號的兩進房屋,是民國時期的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劉成勳舊裏,現辟為“劉成勳故居”旅遊紀念地。劉成勳為支持辛亥革命、平定康藏叛亂、參加反袁鬥爭等做出了一定貢獻。1922年,孫中山親自任命其為四川省長。劉成勳18歲離開新場求學從戎,於1927年歸居新場。他回到古鎮後,一方麵醉心於田園風光,一方麵造福鄉裏。他捐資在鐵杆橋出江河邊修建鐵索橋,保證了新場和對岸老百姓出行通暢,促進了古鎮的興旺。

古鎮上下正街的興旺,引來無數人到新場安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盡管有三教九流,盡管有是非打鬧,但在新場,確有浩然正氣。遠在金陵(今南京市)的李登陽、李登代兄弟二人被新場繁華及獨特的地理環境所吸引,千裏迢迢來到新場定居。他們在下正街開辦茶房,取名“萬順號”,寓意生意興隆,萬事順利。時間一長,“萬順號”成為當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兄弟二人不嫌貧愛富,為人正直,處事公道,“萬順號”美名遠揚。李含福(排行老三)接手以後,更是將“萬順號”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被人尊稱為李三爺,當地也有了“要講理去找李三爺”一說。“萬順號”被社會公認為“打抱不平的好地方”,李三爺相當於現在的義務調解員。廣大貧民百姓遇到不平之事或起了爭執,常常排隊到“萬順號”等李三爺拍板;有錢有勢的人遇到利益紛爭也請李三爺評理,由此減少了很多是非。1946年秋,敦義鄉匪首白如意為報複新場鎮匪首孔立川,揚言“要血洗新場”。得知消息後,以李三爺為首的一大批社會賢達,多次登門給白如意做工作,講明要害,才使白如意改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