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還有什麼觀點(3)(1 / 3)

阿德勒所說的社會興趣是指人希望對社會作出貢獻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種天賦特性(接近超我狀態,但是比那個更進了一步——其實這是個爭議點,所以我也沒法說死,真鬱悶)。他認為:個人試圖在社會中完善單憑自己無法完善的東西,例如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等(現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對於這個的研究很多)。他說,社會興趣是對個人的種種缺陷的最後補償。正是社會興趣使得一個人將個人私利不太過於個人化,而是服從於公共福利。而阿德勒也沒想到,他所提出的這點對於整個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與時俱進”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基本上左右了現代資本主義發展進程,同時也把盎格魯-薩克森經濟發展模式更加推進了一步(盎格魯-薩克森經濟發展模式——不單指金本位,而是泛指經濟模式。這個問題我就不在本書中加以解釋了,有興趣的讀者請自己查閱,否則這節跑題可就遠了去了),使之在全球範圍內享有極其深遠的盛名。

這節就到這裏吧,下節讓咱們來看看另一位法國心理學大師的理論。

本節附錄筆者推薦的阿德勒作品。同樣,本書目完全出於個人喜好所列:

《自卑與超越》

《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

三、拉康怎麼說

雅克·拉康,法國人。如果把弗洛伊德比作是“社會與人文的批評家”,那麼剛剛我們所說過的兩位大師——榮格與阿德勒,就是“批評批評家的批評家”(這麼說真好玩兒)。而拉康則是弗洛伊德學說的堅定擁護者之一。

被譽為“二戰”後最具獨立見解、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是一名法國精神醫生。算起來他不完全和弗洛伊德同代,但是依舊屬於代內,生於1901年4月13日,故於1981年9月9日。

拉康把弗大爺的著作《夢的解釋》視為精神分析的精髓。他曾提出:精神分析作為一種理論和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采用自然聯想來導出潛意識(解夢中也這麼用)。而潛意識就其結構而言,屬於“自然語言”。說得玄吧?讓我們看看拉康是怎麼得到的這個結論。還記得我在前些年看到拉康理論的時候,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不是驚悚或惡心,而是震撼。

拉康認為,在人類的嬰兒時期,我們僅僅以鏡子的形式而存在著——模仿。那個時期嬰兒對於“我”和“自我”並不具備明確的概念,這個時候,我,是“幻象”。 當嬰兒獲得語言和識別符號的能力時,通過各種體會,其意義就發生了變化,之後嬰兒就成了一個分裂的主體,潛意識則成了“另一個”。同時,潛意識所使用的“語言”則有別於“意識語言”,而是另一種語言。假如你沒看懂這句話,那讓我們說得更直白一點兒吧:“我”是虛幻的存在,是潛意識的外在形成物(這點被物理界的“全息宇宙”理論嚴重支持)。“我”並不存在,隻是概念而已。所以,弗洛伊德所強調的“加強‘自我’,並由‘自我’來主導,或大部分主導潛意識”這一理論,拉康認為是不可能的。因為自我是沒有辦法取代潛意識的,並且也無法完全揭示、控製潛意識。因為潛意識是所有(意識)的核心。或者說,三元論把主次顛倒了——潛意識才是基礎所在。所以,潛意識其實是一種自然語言,或者幹脆可以說潛意識並非我們自己,而是“別的什麼”。這個“別的什麼”在每個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潛意識。但拉康並不認同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的存在,而是認為隻有一種情況:潛意識。至於潛意識創造出了不同的“我”,也就造成了一種看上去比較個性化的“潛意識”。這就猶如那個成語一樣:盲人摸象——在這個人感覺中它是蛇一樣的東西;在另一個人的感覺中它是柱子。但有趣的是,體會潛意識的,反而是潛意識所創造出的“我”(請讀者不要嫌這段繞,實際上拉康的原文更繞,我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個就是拉康著名的“自我幻象論”。所以不同於弗洛伊德致力於研究“嬰兒是如何形成的潛意識和‘超我’,最終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拉康所注重的是“嬰兒是如何產生出‘自我’這個概念”,並且跟原本的“自然語言”——潛意識統一出了“我”這一概念。

也正是拉康認為這種理論正確,因此他對於“自然聯想”這種“潛意識的導出行為”極其感興趣,並且對“自然聯想”所表達出的語言結構很看重。不過他並非像弗大爺那樣把這種“自然聯想”所帶來的“語言鏈條”的某個特定點作為“起始點”或者“真相點”。他覺得這種聯想過於飄忽不定、滑動、循環,所以不存在任何錨定——可以定在任意點,所以任意點也就都不重要了——任何一點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那麼也就集體無價值——真正的價值不在某個點上,而在於這種鏈接形式上。說白了也就是:整體才算是有價值,而整體是啥呢?指係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