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知到“自我”後,嬰兒開始學著認知客體——其他個體。例如嬰兒在鏡子中看見自己的時候會注視自己的鏡像,假如看到其他客體在鏡中的影像後,會回過頭來仔細地看看那個客體的原型——例如他的母親或者其他出現在鏡中的人——然後又去注視鏡子中的圖像。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嬰兒開始“預期”……估計猛地蹦出這個概念有人不能理解,我想想怎麼說這事兒……這麼說吧:嬰兒通過在鏡像與他人之間反複交替對比,而產生一種感覺:一個整合了的存在、一個完整的人。此時的嬰兒通過觀察鏡子中的影像,然後再對比造成影像的那個人,這其中就是一種“預期性”對比,同時這也是在確認自己的“預期”。從那一刻起,嬰兒開始學著把“支離破碎的”轉向“整體性存在”——整合了影像與造成影像的客體之間的關係,這個就是拉康另一著名理論,他把這稱為“矯形術”。對嬰兒來說,鏡中影像和造成影像的那個互相矯形。這個過程是看到鏡中那個熟悉的臉→預期→轉頭→看到真實的那張臉→預期→轉頭→再次關注鏡中的臉→預期→轉頭……明白了吧?這個矯形是指對“預期”的矯形。因此,小家夥開始獲得了整體性的認知。同時也是通過這點來進一步認知了“自我”。這也就逐步發展出了“我”這一概念的雛形。
不過,最初嬰兒在看到鏡中的自我的時候會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小東西會認為在鏡中看到的那個不是“我”,而是別的什麼。雖然在之後不久認識到了鏡中的那個也是“我”,但是嬰兒會認為那個“我”是賓格的。而徹底地完善“我”,還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
上一段寫得我雞飛狗跳、抓耳撓腮。看來,自己明白一件事兒很簡單,但是讓別人明白自己所明白的事兒,不簡單。現在,請稍等,該輪到我洗把臉了。
象征界是個啥呢?我認為這句對此表述得極其清晰明了:“象征界是被語言所主導的,它是秩序的、是語言自身的結構,我們必須進入象征界才能成為‘表述’的主體,才能用‘我’來指稱我們自己。”不得不承認,這句話非常精辟,絕不是什麼花哨的辯證與推論,而是嚴謹且幹淨利落的定義。
當那個小家夥開始頻繁地,並且逐步地增加了那“斷斷續續的自我認知”後,對他而言,才可以用“他”,而之前應該是“它”。同時,我們所泛指的這個世界才徹底展開(假如你不能認知自我的話,那麼認知世界隻是一句空談罷了)。隻有在那種“斷續的自我認知”徹底穩定並且持續的時候,對那個“粉色的肉團”來說,世界才存在。
也許有讀者會問:老兄你說了半天亂七八糟的,那拉康到底是怎麼解析夢的呢?
對不起,很抱歉,這個問題我沒辦法說明,就算拉康自己也沒辦法說明。不過先別激動,讓我來告訴你拉康是怎麼認定夢的吧!我覺得當你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就會和我站在一邊了。
拉康認為,潛意識是一切的源頭,我們的所有感受都源於潛意識,那麼既然夢是潛意識的釋放,所以,夢是真實的,我們的世界是虛幻的。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麼用虛幻去解析真實呢?
原來打算在最後按照本章慣例推薦下書目的,不過想了想,還是算了,請讀者自行查找吧,基本每一本都比偵探小說+科幻小說+魔幻小說+荒誕小說+哲學小說+驚悚小說都好看,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