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準備了不少東西(1 / 2)

宋學朱與一眾官員來到東門外,隻見不遠處一支大軍正魚貫而來。為首一個武官生的方麵大耳,濃眉大眼,騎著高頭大馬,身穿布麵罩甲、頭戴鐵兜鍪,腰裏別一口雁翎刀,手裏提一幹又大又沉的長柄樸刀。在他身後是一隊步兵,士兵們各個身穿鎖鏈甲,頭戴鐵盔,腳底穿著鐵網靴,肩膀上扛著丈八長矛。在這批士兵身後的士兵各個生的人高馬大,身穿全身鐵甲,好似一截會走路的鐵塔。那些鐵甲經過拋光打磨,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直晃人眼,他們手裏拿著圓盾,腰裏別著長刀。在他們之後是扛著火銃的士兵,穿著的鎧甲卻換成了長罩甲,頭戴紅櫻鬥笠,在這些火銃兵之中還有二百多人的紅毛夷人。在紅毛夷身後,是一溜十門大炮和十門又短又小的小炮。

在這之後,便是宋友亮,他年僅弱冠,頭戴頂插紅櫻的祥雲鐵兜鍪、身穿山文甲、腳上帶著護足和短拗靴、盔甲外罩著一件袒肩寬袍、腰裏別著雁翎刀,騎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

在宋友亮之後,又是一隊士兵,他們頭戴土黃色頭巾,脖子上圍著同樣顏色的圍脖,身上穿一套短罩甲,腰裏束著紅色的束甲帶,手臂上包著護臂,小腿上綁著護腿,腳穿布鞋。他們也別著樸刀,護衛著長長的輜重車。

看到海陽衛的軍士這身打扮,讓都指揮馮館心裏酸溜溜的。算來自己是海陽衛指揮使宋友亮的上司,可海陽衛這樣的行頭,自己都置辦不起,一個衛所指揮使手下卻各個如此。一見到宋學朱等人在城門外迎接,宋友亮也早早就跳下馬來,徒步走到宋學朱麵前,”海陽衛指揮使、守備宋友亮,見過這位大人~”宋友亮與宋學朱都隻是聽聞過雙方的名聲,卻從未見過。

“某乃山東巡按禦史宋學朱~早就聽說海陽財神的大名,今日一見,不光是宋指揮貨殖得利,就是麾下兵馬也是威風凜凜!”宋學朱趕緊給宋友亮一頂高帽子戴戴。

宋友亮也說道:”其實巡按禦史隻是朝廷向地方派出的監察官員,負責巡查地方的吏政,學政,刑名,錢穀等事情,與軍事無涉,地方的事能奪且躲,哪有去主動攔爛攤子的?但宋禦史還是來了,一個人以必死之心守必破之城,為的是一種大義,一種大忠。這種忠君愛國的精神,正是我輩年輕人學習的楷模!”

宋友亮和宋學朱你一句我一句的互相吹捧著,直看得周圍人都沒了脾氣。學政鄧謙在一邊,幹咳了幾聲:”咳~咳!二位宋大人,外麵天寒地凍的,還是進城再說吧!”這才由宋學朱引著宋友亮一起進了城。

濟南百姓早就聽說了海陽財神之名,聽說海陽財神進了城,都紛紛湧上街道觀看。

“呀~沒想到這個海陽財神這麼年輕!”

“是啊,我還以為是半老頭呢!”

“聽說這宋指揮還沒娶媳婦呢!”

“我要是有閨女,一定嫁給他!”

“人家看得上你家閨女嗎?”

“咋了?俺家閨女哪裏不好了?”

“吵什麼吵?”負責維護秩序的是萊州即墨營把總葛樽的部下。

明代時期,山東沿海的衛所雖然結構嚴密,但駐地均貼近海岸線,彼此之間有一段距離,難以多向支援。為了增強海防軍隊的機動能力,必要時全力增援警急地段,永樂至宣德年間,便先後在登州、文登、即墨設立了相對獨立的海防機動部隊,這就是號稱海防三營的登州營、文州營和即墨營。三營官員的級別高於衛級長官,軍營駐地又設在所控各衛的中心地帶,指揮協調及出擊增援,均為便利。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鼇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