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還要辦學校(1 / 1)

要開礦,先找礦。找礦是采礦的先決條件,按中國古代傳統的找礦方法,大概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據諸礦共生規律找礦。書中寫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鈆(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黃金;上有慈(磁)石者,其下有銅金。此山之見榮者也。”“山之見榮”,就是礦苗的露頭。鐵礦表層因氧化而呈赭色,鉛(鈆)和銀常共生,這已為現代礦床學所證實。另一種是根據植物指示找礦。《地鏡圖》中說:“二月,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五月中,草木葉有青厚而無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八月中,草木獨有枝葉下垂者,(下)必有美玉;有雲,八月後草木死者亦有玉。山有蔥,下有銀,光隱隱正白。草莖赤秀,下有鉛;草莖黃秀,下有銅器。”《酉陽雜俎》載:“山上有薑,其下有銅金”此薑大約是一種野生植物,學名不詳。在皖南銅礦遺址中常見到一種銅草.俗稱,“銅鏽草”或“牙刷草”,其學名為“海州香薷”,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一種喜銅的指標植物,至今人們仍把它作為尋找銅礦的標誌之一。

明代常用的找礦法有三種:視石,查礦苗和看植草。

視石。即看土石是什麼岩層,什麼顏色,判斷其有無煤。《顏山雜記》中講:“凡脈炭者,視其山石,數石則行,青石、砂石則否。”意即有頁岩(數石)的地方,往往有煤脈存在,有石灰岩(青石)的地方則沒有煤。這種判斷,符合一般的煤層埋藏規律,但也有例外。找煤不僅要看石質,還要看土色。《天工開物》講:“凡取煤經曆久者,從土麵能辨有無之色。”經驗表明,煤層距地表較近時,可使表土變黑,所以黑土成為找煤的標誌。

查礦苗。不少地方的煤層直接出露於地表,這種現象古人稱之為煤苗,今人稱之為露頭。從煤苗(露頭)開始,查找煤脈是最簡便而有效的找煤方法。《顏山雜記》講:“查其土有黑苗”,就可找到煤。方以智(1611—1671)在其《物理小識》中也記有“外記孛露,有土能燃”的找煤常識。

看植草,即是觀察地表植被找煤,是根據一些地區煤層與植物生長的關係而總結出的找煤方法。有些地區,含煤地層不生草木,故有無草木或草木是否茂盛,可作為判斷該地區是否有煤的一個標誌。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講:“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鄉”,“南方禿山無草木者,下即煤”,這是符合他家鄉江西一帶情況的。有些地區則在含煤地層上麵多見某種植物,故可把這種植物作為找煤的指示植物。

這時,在乳山巡檢司寨附近的山坡上,一支宋友亮高薪聘請來的找礦隊正在探礦。為首的是一個腦門兒謝頂、皮膚黝黑、身材五短卻壯士的中年漢子。此人名叫徐富貴,是個十七歲就下井挖煤,有幾十年開礦、找礦經驗的老礦師。他身上穿一件厚實地布衫,發髻紛亂,黑色腰帶胡亂纏在腰間,手掌的紋路中和指甲裏還有種永遠洗不去的深黑汙垢。他雖然自稱四十五歲,但是看上去卻象半百的老頭,平日裏沒有什麼愛好,就好喝口小酒,喝多時就會去逛逛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