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用連結重塑人情機製(1 / 2)

■羅家德

未來的創業家將會從以事務為本的世界,跳入關係為本的世界,從經營實物到經營用戶。這時,產品隻是作為入口,而社群才是核心的商業模式。

然而,事務與關係、實物與粉絲、產品與社群,都是一體之兩麵,就好像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象性”。在較低維度上,“波”與“粒”是二元對立的,但在更高維度上,這兩者卻是統一的。在互聯網思維中,事務與關係、實物與粉絲、產品與社群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走過三年不平凡征程的小米,已經從當初的無名小卒成長為不容小覷的一支行業新軍,並且用一連串的數字詮釋了一個屌絲品牌是如何實現逆襲的。小米的粉絲也由最初的一百人,擴大到了如今的百萬粉絲群,這時的小米就可以在沒有中間商的情況下,節省營銷的渠道,創造出最大的性價比。十萬鐵粉幫忙測試產品,百萬粉絲幫忙做營銷,而小米不用為他們支付任何薪水,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社群經濟”無往而不利的力量。

《中庸》一書說出了中國人的管理智慧,其核心是自組織、陰陽相生相克以及動態平衡,這都緣自於中國是“關係社會”,中國人從根本上是重視連結與社群的。但是,從“鄉土中國”的關係與社群,到今天網絡上“社群經濟”中的關係與社群,這中間有何不同?如何演化?值得我們深究中國人的關係管理。

連帶劃分下的中國社會關係

中國是關係主義導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格局呈現為差序格局,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所推演出的,由內向外的一層層不同的關係連帶。不同的關係連帶,奉行的也就是不同的規則。

長久以來,在國人的意識裏,辦事就應該托熟人、找朋友。因為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認為,在熟人、朋友之間的信任和關係,能夠省去許多中間環節和不必要的各種成本。“朋友圈”的微商也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

根據本土社會心理學家楊國樞的理論,中國人的關係網按照親疏遠近可分為三層:最核心的是家人關係,中間層次是熟人關係,外層則是生人關係或弱關係。家人關係,並不獨指血緣上的家人,按照泛化的解釋,也包括“擬似家人”關係,即自己的家人、親屬,以及與自己親如家人的“擬似家人”(如姻親、結拜兄弟等)。這些人往往是本人社交圈子、關係網中最核心的人,是自己信任度最高的人。

“擬似家人”相互間的交往法則是集體主義式的,最講究仁義感情、最少算計,有著最大限度的信任和施惠。“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家人之間往往是最牢不可破的同盟。當然,現實中反目的情況也存在。但是,一般來說,家人之間的包容度無疑是最高的。

關係網中次一級的連帶關係是熟人關係。熟人是與本人有著良好互信互惠關係的人。熟人關係建立的基礎之一是雙方要“熟”,即彼此不僅僅是認識,而且相互之間還比較熟悉,這種熟悉往往是建立在雙方長期交流溝通的基礎上。畢竟,隻有當一個人為你所熟知,你才能判斷他究竟是否可信。熟人關係適用的是人情法則,本質上是一種長期的互信互惠關係,但是依然穿著感情的外衣。這種感情,體現了一種中國特色的人情文化。

一般來說,你請熟人幫忙,熟人都會比較願意幫助你。但是,你也因此欠下一筆人情債,這筆人情債,你終究是要還的,否則,雙方之間的互惠就變成單方麵的施惠,雙方的關係基礎也就不牢固了。

關係網中第三層級的關係即為弱關係。弱關係中,雙方也認識,甚至一起吃過幾頓飯,算是有一點交情。弱關係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適用的是公平法則。公平法則意味著明碼標價,精明算計,絕對理性。用現在比較流行的會員卡積分製度,來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你的積分還不夠,無法享受VIP待遇,這時你的這些交情可能還無法兌現為人情交換。

這種弱關係與陌生人又有所區別。當下中國,人們對陌生人常常會有一種警惕心,但是對弱關係的人,警惕心會放鬆很多,乃至有些許信任感,畢竟彼此認識。

弱關係到擬似家人的轉化

隨著人與人的交往,上述的三類關係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從陌生人發展到弱關係,再發展到熟人,甚至於發展到“擬似家人”的關係,其本質上是一種信任程度和互惠程度的加深。

首先,將陌生人發展成為弱關係,意即俗語常說的“拉關係”,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當前中國社會,對陌生人的警惕是相當高的,對此在社會上打拚的人都深有體會。因此,很多人為了認識新的人,參加各種交際場合,如吃飯、喝酒、聚會等。中國人與陌生人拉關係,大多是通過“十同”,即“同姓、同袍、同鄉、同宗、同年、同儕、同行、同好、同友”等。前麵九同大家比較好理解,第十同,同友,指的是同一個朋友。中國有句俗語,叫做“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便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