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言
進入2015年後的雀巢,在中國市場總有點流年不利的感覺。
今年1月,3批德國進口的雀巢速溶咖啡,因標簽不合格登上國家質檢總局黑榜;2月,近400噸未過期的雀巢咖啡在廣東東莞被銷毀,市值近千萬元;而根據雀巢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微漲0.5%,低於預期。導致這一狀況的理由中,除了已經經營過百年的發達國家市場增長趨勢放緩外,就是中國市場消費者對產品偏好發生了改變。
速溶咖啡不再“速溶”
對於雀巢(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雀巢中國)來說,登上黑榜看起來事大,隻是因為對進口商偶爾的管理缺失;傾倒咖啡雖然損失不過九牛一毛,但卻暴露出了雀巢對中國市場趨勢的誤判。
作為雀巢中國自1992年建廠以來最大規模的銷毀行動,這次傾倒咖啡的行動被食品飲料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解讀為:“雀巢咖啡傾倒同前段時間的奶農倒奶基本是一樣的情況,行業增速減緩,產能卻提前加大,形成供過於求的情況,為了維護市場價格隻能傾倒。”
但產能困局其實正對應了“中國市場消費者對產品偏好發生改變”這一雀巢自己也承認的事實。雀巢首席財務官龔萬仁就在2014年財報分析師會議上透露,除了絲滑拿鐵等在內的即飲咖啡係列獲得良好的業績表現之外,造成集團業績放緩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市場的影響。
最大的症結在於,雀巢的速溶咖啡從2009年起,就已經出現了增速變緩的情況。
一方麵來自連鎖咖啡店生意的壓力。據數據統計,2012~2013年,星巴克和Costa的門店數量分別增加了45%和29%。而在2014年,中國咖啡店零售市場銷售額為50.7億元。
當然,僅僅靠此還不足以改變雀巢在中國咖啡市場上的地位。據英敏特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速溶咖啡、現磨咖啡和即飲咖啡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1.8%、10.1%和18.1%。
但在速溶咖啡之上,雀巢也同樣遇到了難題。表麵上其依舊占據了7成左右的市場,但同時如麥斯威爾之類的咖啡品牌,也在擠占市場。甚至於2014年下半年,中國市場推出Georgia品牌的即飲咖啡產品,從另一個角度,在切割雀巢的份額。
雀巢在咖啡上的頹勢,根源其實還是在於自身。盡管雀巢咖啡的產品線涵蓋廣泛,速溶咖啡、即飲咖啡、現磨咖啡豆,咖啡膠囊、咖啡機,覆蓋高中低端品牌。
但在國人眼中,雀巢咖啡幾乎就是速溶咖啡的代名詞,且偏向中低端市場。
但在開啟了國人咖啡味蕾的同時,雀巢速溶咖啡的主流產品依然是,曾經風靡的“味道好極了”的雀巢“1+2”咖啡,但卻越來越無法滿足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個性化選擇。一些口味獨特、產地新穎的新咖啡品牌已經成為了雀巢速溶咖啡的威脅。畢竟,早年雀巢的成功,某種程度上隻是因為除了它別無可選了。
有著類似品牌老化問題的,在雀巢產品線上,其實不僅僅是咖啡一種,包括收購回來的銀鷺和它賣了10年的花生奶,徐福記和它始終如一的沙琪瑪等,都慢慢成為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下的次選。
2014年,有10多年曆史的雀巢冰爽茶退出中國市場,表麵上是雀巢和可口可樂這對冰爽茶上的合作夥伴分手有關,但實際上則是其在茶飲料上太過西化,而導致消費者嚐鮮後,慢慢離開。到2010年時,冰爽茶的市場份額僅為1.9%。
沒能並購出“中國口味”
對於中國市場的疲遝,雀巢早有準備。積極實現本地化,一直是雀巢的應對策略。
在去年5月卸任的雀巢中國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狄可為任期中,並購是雀巢中國的主旋律。其自2011年3月上任後不到一年,先後成功收購銀鷺60%的股權、徐福記60%的股權,狄可為也由此獲得了“收購狂人”的稱號。
強力並購,不僅僅豐富了雀巢在中國的產品線,也同時帶來了快速的市場增長效果。靠合資公司貢獻的三分之二的業績,雀巢中國在2013年完成了70億美元的銷售額,並成為雀巢在全球第二大市場,占據10%份額,而在狄可為上任之初,這一數字僅為2.5%。
但高歌猛進,也同樣帶來了後遺症。表麵上看,有別於雀巢在其他市場的收購以全資為主,在中國對銀鷺、徐福記兩大食品企業的收購則是以合資方式進行,能夠有效地保留一定的原有團隊創造力。但在實際運作中,這一理想化的模型,並沒有完全奏效。
就在中國成為雀巢第二大市場的2013年,雀巢發布的財報顯示,在中國市場,徐福記因糖果銷售大環境疲軟而表現平平,拖了雀巢後腿。對此,狄可為的解釋是:走團購和送禮等渠道的徐福記受到了“三公消費”限製的影響。
但從徐福記糖果類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從2011年的4%、2012年的3.9%,再到2013年的3.8%,這樣的跌幅,原因肯定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