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Segway:重生後的希望(1 / 1)

■謝闐地

2006年,Segway在國內就正式開始銷售了。但是,它與所有國產平衡車品牌麵臨同樣的問題。甚至於,我認為國產平衡車廠商目前的商業特色就是模仿Segway,連缺點都一起學來了。而這個缺點,恰恰是造成Segway沒有全麵流行的原因。那就是,平衡車從來就沒有作為消費電子產品被銷售過。

過去十年,Segway自己都沒搞清楚應該怎樣賣平衡車,這個問題丟給中國人的結果,就是貿易方針取代了一切。

Segway最早忙於解決法律政策的問題,並且以國禮的形式贈送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走的是高層路線。

而收獲的,是包括警察局在內的公共服務訂單。於是,Segway以場地巡邏專用設備的麵貌登場——這可不是一個好開頭。

在Segway已經誕生16年,賣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情況下,任何Segway的損壞報修,都必須發回美國總部維修。國內有大量持有Segway的用戶,其中有不少是因為故障後維修過於不便,而徹底放棄使用平衡車的。

誰能接受這樣的情況而持續購買Segway呢?設備租賃商。

三亞此類企業最多,有許多掮客從租賃公司以一整天的價格租來Segway,開到各個五星級酒店的私家海灘上,以半小時300~500元的價格租給遊客玩耍。

這種情況下,Segway成為了一種生產工具,一些企業的收入業務所在。忙於追求短期銷售業績的Segway從一開始就搞砸了“平衡車”的大眾心理認知。它引起了大眾的好奇,卻絲毫不在意如何建立起產品與購買者的感情。對企業用戶的關注遠遠超過個人用戶。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Segway眼裏,平衡車與挖掘機或者電鑽也沒什麼區別。所以Segway至今沒有成功——作為生產工具,Segway是低效的,因為它的實用性是最大的短板,而且不存在剛需。

Segway的這個壞毛病,同樣傳染了國內在2006年之後逐步進入平衡車行業的人們。

這種傳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方麵,平衡車這個產品本身在中國國產化的過程,就是供應鏈企業下探到終端產品的過程;另一方麵,Segway本身沒有做好產品的定位,以至於國內同行也不知道該借鑒什麼模式來銷售平衡車——甚至不知道如何給平衡車定義。

在美國,Segway不僅僅是一個品牌,而且被定義為一種品類。所以,在中國需要取一個新名字,結果五花八門的名字都出來了——脫胎於音譯的“攝位車”、“思維車”,根據研發技術的“智能載具”、“代步機器人”,根據使用方法的“體感車”,根據品牌的“易步車”……不一而足。

最初,來自供應鏈體係的貿易習慣,讓平衡車廠商以把車賣到經銷商環節為己任。這其實是推卸責任,因為經銷商也不是很清楚應該怎樣銷售平衡車。於是,在似乎取得初步的成功後,廠商和代理經銷商都陷入了困惑。

接下來,雙方共同開始了摸索。大多有門店經營經驗的專業經銷商們,開始采用專營店的方式銷售,並隨著零售地產的轉型(從百貨到城市綜合體)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結果是,經過了兩三年的發展,平衡車賣出去不少,但是消費者還在計較平衡車的實用性,而大眾認知層麵幾乎要認為這種產品是場地巡邏專用工具,或者是富家小孩的高級玩具,而不是一個大眾產品。給他們講平衡車與手機一樣應該成為中產階級以上的標配電子設備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甚至於大部分購買了平衡車的私人擁有者,常常不好意思駕駛平衡車出門。

我個人的判斷是平衡車這個品類,會在兩年時間內爆發,就像兩年前的國產手機一樣。理由很簡單,目前所有智能設備的趨勢都是互相連接和互動。家庭WiFi環境成就了第一波基於不同屏幕聯動的智能設備的爆發——你的手機、平板、電視機已經成為了一個環繞個人的智能鏈條。

而第二波的兩個趨勢已經來臨——智能汽車與可穿戴設備。不僅僅是特斯拉,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開始啟動在新品上開發,能加入無線網絡與家庭網絡環境的係統。更不必說移動互聯網基因足夠正統的可穿戴設備係類。

而包括平衡車在內,更加新酷炫的智能設備將成為個人的第三個智能鏈條;或者平衡車這個單品會成為打通家庭WiFi環境和汽車網絡的關鍵點——有許多可能性。平衡車已經可以安裝3GSIM卡了,那麼離大規模嵌入操作係統並成為移動互聯網應用平台還有多遠呢?

但這個機會已不屬於Segway,會屬於Ninebot、小米?

也不好說。隻能說,誰最先把自己的產品真正當做能夠引爆流行的消費電子產品,誰最先梳理清供應鏈、產能以及經銷商關係,誰最先完成平衡車日常應用的市場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