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世上難事千千萬,最難還是做人難。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為人尊敬、受人歡迎的高尚的人,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根的根本。做人需要有修養,良好的修養是做人最起碼的品質。沒有良好的品格,就成為不了一個高尚的人。
每個人都是塑造自己美好形象與靈魂的工程師。隻有做一個誠實、謙虛、正直的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敬,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而成功與幸福也需要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之上。也隻有正直、誠實、友愛地對待他人,才會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成功與幸福的願望。
學會做人,需要以賢者為師,汲取成功者的寶貴經驗,從他人的成敗與得失中找到做人的經驗。這也是人生成功的一條捷徑。
良好的修養是一種內在的魅力,這種魅力永恒持久,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比任何具體的個人能力都要強大,因為這是做人最起碼的品質。
修養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這裏的“修”主要是指鍛煉、學習、提高;這裏的“養”,主要是指涵養和熏陶。“修養”一詞,不論是在曆史典籍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經常使用的,如我們通常說的政治修養、理論修養、思想修養、文化修養、藝術修養,等等。它包含舉止儀表、學問技藝、政治思想、品德情操等多方麵的陶冶、鍛煉和造詣。概括地說,修養主要是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所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達到的某種能力和品質。
被稱為“禮義之邦”的中華民族,曆來就講究道德修養,講究高尚的情感和堅貞的節操。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認為修養是把社會道德規範變為人們的道德品質、道德行為的關鍵環節。儒家典籍《大學》、《中庸》不僅把“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並提,而且把修身作為前提和基礎來看待,“身修爾後家齊,家齊爾後國治,國治爾後天下平”。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與儒家對立的墨家學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諸篇,認為修身為人生所必需。
中國傳統的修養觀還認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絕不僅限於外表的修飾,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即所謂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孔子15歲開始立誌研究學問,修養道德,終於成為聖人。從孔子的例子來看,偉大的人格是從不斷的修養中得來的。
誰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誰就必須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舍此別無他途。
在光輝燦爛的中國曆史上,有多少高風亮節的英雄豪傑!“精忠報國”體現了嶽飛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格言佳句,更是為曆代人民反複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