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充滿挑戰。競爭激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人人都渴望為自己爭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因此,就必須善於處世,掌握處世的技巧。
處世首先需要“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一方麵,處世需要剛直,但棱角畢現,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卻往往為世囚所不容;另一方麵,處世需要隨和,但喪失原則,缺乏主見,委曲求全又往往被視為軟弱。
有智者的處世經驗告訴我們:為人處世須外圓內方,剛柔並濟,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惟有如此,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才能成為一個舉足輕重,魅力與實力並存的人物,才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因此,處世需要掌握分寸,把握進退;處世需要講究藝術,懂得策略;處世更需要開動腦子,掌握技巧。
為人當有平常心,待人需不卑不亢。不能如此便談不上方圓處世。要想達到外圓內方的境界,必須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
每一個能成大事的人,在社會交往中都善於網織人際關係,做到亦方亦圓。
“亦方亦圓”是一種較高的境界,那麼何為“方”,何為“圓”?
一般來說,自然形成的都是圓的,人為修飾的都是方的,因此,方為動,圓為靜;方是原則,圓是機變;方是以不變應萬變,圓是以萬變應不變。外表要圓(大智若愚),內心要方(清靜明誌);對己要方(嚴於律己),對人要圓(寬以待人)。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所以,能成大事的人交際時能亦方亦圓,方中有圓,圓內容方。能成大事的人在社會交際中,總能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他們都能掌握得恰到好處。
以下幾點,是成大事的人總結的經驗。
(1)切忌自卑與自大
自尊是自我規矩,自我規矩便能自成方圓。自尊心是一種美德,是促使人不斷向上發展的一種原動力。莎士比亞說:“假使我們自己比於泥土,那我們就將真的成為被踐踏的泥土了。”又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即等於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要顧全對方的尊嚴。自卑與自大是兩個極端,有人比喻說:“自卑感與自大狂乃一手的兩麵,又好似刀片,兩邊都有傷人的鋒刃。”這個鋒刃不僅傷人,還能傷自身。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最忌諱的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好為人師。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這是成大事的人交際中的規矩,離開這一點是談不上方圓的。
(2)求大同存小異
要想達到在交際場合外圓內方的境界,成就大事,就必須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曆、習慣、性格特征,在交往中難免會有些摩擦,這就要求我們應該盡量尋找共同話題。但與人相處時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失去自我。
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看到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對新中國所持的態度不太友好,於是就在發言中說,我們不是吵架來了,我們是求同存異來了。這充分體現了他對外交活動的靈魂的把握。會後,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到我使團住處拜訪,表達了友好的意願。剛剛成立的共和國就是從那時起開始逐步和世界各大洲的國家建立起了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