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缺失的廣義設計
自主品牌車企需要的不僅是一款概念車、一個設計大師和地球上某個角落的設計中心,還需要能夠將品牌戰略、品牌文化和企業精神可視化的設計戰略。
人們說起汽車設計,通常都從造型設計開始。
追溯中國汽車行業中的設計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汽車造型曾有過完全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一汽的紅旗CA770轎車、北汽的BJ212等。改革開放後,汽車造型設計則經曆了一段曲折、但並不漫長的過程。
從“山寨”到極致的“怪異”創新,從外包給意大利到自己在海外設立設計公司,現在則又到了開始啟動廣義的設計階段,隻有深刻理解這一進程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生存的可能。
山寨、意大利與被提上日程的“家族臉譜”
2000年前後至2005年左右,中國自主的車企還在學習如何造出能跑的汽車,汽車的造型像那時的車窗電動升降功能一樣,可以有但不重要。好比衣服,隻要不光著身子出門,隨便穿一件就好。即便有“穿得”還利落的,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意間給了設計師自由發揮的空間。
2005年至2010年,跌宕起伏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有秩序,供求關係趨於平衡。在自主品牌產品領域,當屈從於價格的消費者對於品質和技術無可選擇時,汽車外觀成為購車選擇的首要理由。
同時,隨著車企自身營銷管理的進步,對於中國汽車市場宏觀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企業內部逐漸認識到汽車造型設計的價值。而實現這價值的核心思路主要是汽車外觀“好看”,市場“好賣”。於是就如何操作,著實經過了幾番探索。
起初,車企資金有限,委托國內設計公司負責所開發車型的造型設計。基於車企對當時市場和消費者的認識和對於國內設計團隊的信任度,曾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拿來主義,在通過價格渠道等複雜因素獲得火爆銷量後,被消費者冠以“山寨”之名;二是造型設計由公司最高管理者一人決策。
“山寨”實質上是一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極端務實的行為。汽車造型設計相對於其他產品造型設計有一個時間上的獨特性,概念設計通常要比上市之時提前兩三年,甚至有的車型是2007年做的造型設計,正式批量銷售卻在2012年。
如果看不清設計趨勢、預測不到未來設計潮流走向,就不能準確預見一個方案是否在誕生之時剛好能夠符合消費者的審美,而這需要多年多款量產車型經驗來墊底。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研製剛剛開始顯然做不到這一點,為了造型“不出錯”,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拿來大品牌精心推敲研究過的成果一用。當然,這還跟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製造速度極快有關,常常是合資企業的產品上市不過一兩年,還在旺盛的新車生命周期內,我們的“山寨”車就已經出籠。
當“山寨”與“廉價”畫上了等號,有些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的造型設計則駛向了另一個極端:“極致”創新,當然,這最後又在“創新”不等於“怪異”的呼聲中得到克製。
這期間,自主車企的日子稍微好過一些,又有國企加入自主造車的隊伍,富裕的資金加上對於解決造型設計問題的急切,以及營銷傳播的需要,意大利設計公司在中國大地閃亮登場遍地開花。
然而,以億元為單位的費用和車型上市後的銷量促發了對此方式的反思。為何國際名氣最大的意大利公司和大師們,沒有能夠創造好的銷量?如何評價和管理這些可以當我們老師的供應商的工作?中國消費者到底有沒有獨特的審美?意大利設計公司是否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在諸多疑問中,我們嚐試了多種解決方案:收購意大利設計公司,在意大利建立設計中心,意大利設計公司與國內設計公司分階段合作,等等。
無論解決方案的實施效果如何,至少都表明國內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對於造型設計的重視和認識程度日漸提高。造型設計之於企業中的地位也不再是車身工程部門之下可有可無的小科室。而造型設計的決策方式也由倚仗最高領導人的直覺向多方納諫配以市場調研的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