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淳於意對醫術的求索(1 / 2)

淳於意(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曾任齊國主管國家倉庫的“太倉長”,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太倉公”或“倉公”。他是西漢時期的著名的醫學家。

淳於意從小愛好醫學,曾拜名醫公孫光為師。對公孫光所傳授的醫藥知識,他總是認真牢記,反複咀嚼回味,思考其中的道理。遇到疑難問題,常常是打破砂鍋紋到底(問到底),不弄個水落石出,絕不罷休。淳於意的求知欲是很強的,他不滿已學到的醫學知識。有一天,淳於意又請老師公孫光講授“精方”,公孫光為難地說:“我的本事全都教給你了,還是滿足不了你的要求啊!”我已經年邁力衰,絲毫也不想留一手,教給你的是我年輕時從老師那裏得來的全部秘方,既然統統教給了你,可不要隨便泄露給別人啊!”淳於意聽了連連作揖稱謝,表示一定遵循老師的教誨。過了些日子,師生又在一起談論醫學問題,淳於意發表了很多極其精辟的見解,公孫光大為讚賞,並說淳於意將來必定會成為全國第一流的醫家。公孫光想到淳於意是個不故步自封,勇於求索的人,就對淳於意說:“我有許多同行朋友,彼此都疏遠了。隻有一名同鄉,名叫公乘陽慶,十分精通醫方。我在中年時,曾多次想去拜他為師,但始終沒有去成。現在我想把你推薦給他。”淳於意想到醫學家學派縱橫,各有絕招,能繼續從師學習,也是增進自己醫學知識的一個途徑,聽了老師的話異常高興,日夜盼望著去拜見公乘陽慶。恰好有一天,陽慶的兒子名叫殷的因給齊王獻。

馬來找公孫光,公孫光便介紹淳於意同殷認識了,說了許多請托的話,並且親筆寫了一封推薦信。這樣,淳於意才得到拜見公乘陽慶的機會。

那時,公乘陽慶已是70多歲的老人了,盡管醫術高明,卻不肯輕易給人看病,更不肯收授學徒,連自己的兒孫也不傳授。由於淳於意態度虔誠,虛心肯求,對老師很尊敬,使公乘陽慶深受感動,便破例收他為徒。公乘陽慶對淳於意說:“首先要把你原來那些無用的方書去掉,我有很多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醫方書,如黃帝、扁鵲的脈書,根據五色診斷人的病症及病情,知曉病人是生還是死及藥論等書,都很精粹。我家中富有,心裏很喜歡你,想把我的全部秘方都傳授給你。”淳於意聽了十分感激,當即表示要刻苦學習,不斷提高醫術來報答老師。公乘陽慶給他講授了《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等專著。名師出高徒,淳於意跟從老師學習一年後,理論水平大為提高;到了第二年,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學滿三年,就達到了“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的地步。淳於意還清楚地認識到,從師增知識,實踐練技能。除了從師學習外,一有閑暇,就外出診病,一則檢驗自己的知識,二則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技能。從此,登門求淳於意診治的人絡繹不絕,真是業務繁忙、門庭若市。

淳於意喜歡自在地行醫,為百姓解除病痛之苦,不願做官。他認為,被人豢養,專門為官僚服務,不僅不能很好地為更多的人診病去疾,而且還堵塞了自己繼續上進,提高醫術的道路。因為民間天地廣大,有更多的病人,並且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治病秘方,對於這廣闊的天地,近之則精深,遠之則平庸。當時,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等人,屢次派人召他,淳於意就是不去。後來他幹脆改名換姓,到處行遊,來往於各個諸侯國之間。這樣就觸犯了這些權貴的尊嚴,得罪了這些權貴,他們懷恨在心,伺機報複。文帝四年(前176),有人羅織種種罪名,向朝廷控告淳於意。朝廷派來公差,準備將淳於意逮捕解往長安(今陝西西安)。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最小的女兒淳於緹縈,很有誌氣,決定要跟從父親一道去國都長安申辯。到長安後,她勇敢機智地衝破重重阻力,直接上書給漢文帝,懇切地記述了父親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她在書中說明,父親在齊國做太倉長時,老百姓稱讚他廉潔公平,現在做了醫生,精通醫術,百姓很需要他。如果枉遭刑殺,就將給老百姓造成巨大損失。況且人死不能複生,即使想要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因此肯求,隻要能贖出她父親,她願在宮廷為奴婢。漢文帝讀了淳於緹縈的申訴後,頗為她的篤實精誠所感動,當即釋放了淳於意,並決定廢除割鼻子、斷腳趾等肉刑。隨後,漢文帝又召見了淳於意,一麵了解他學醫的經曆,一麵又詳細詢問他給患者治病的各種細節和具體療效。淳於意一一做了回答,並且著重敘述了25個病人的“診籍”。即把25個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以及就診時間、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等多方麵的情況,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也就是中國最早的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