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菜根譚》品讀(1 / 3)

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君長子。周滅商,不食周粟,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受到後人的尊重。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很多第一。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塵世中的功名利祿皆為虛空,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

修行的人要尋自己的真心,隻須在除妄上用功夫。

真心與妄心本是一件東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盡妄心便現真心。譬如一麵明鏡就是真心,被塵垢蒙住了,就是妄心;去掉塵垢明鏡自現,去掉妄心真心自現。

光明磊落是做人的原則之一,蘊藏才華則是處世的準則。不隻做人要有道德,處世更要有道德。道德最好的表現形式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

做人行事要光明磊落,不要畏畏縮縮把黑暗藏在心中,更不要幹鼠竊狗偷的勾當。寧可死得光明磊落,也不讓自己活得卑鄙齷齪。隻要你做到了光明磊落,那就什麼都不怕;如果你沒有做到光明磊落,那你隻能怕這怕那,四處閃躲。

魏晉時期的史學家陳壽,他的父親曾任馬謖的參軍。馬謖失掉街亭被殺,陳壽之父因諫議不力被諸葛亮處以髡刑(剃去頭發的一種刑罰)。古人把頭發看得很重。所以,被強迫剃發既辱自身,又辱祖宗。依常人之見,陳壽對諸葛亮縱使不懷仇怨,也是心存芥蒂。

陳壽撰《三國誌》時,有人曾擔心他會對諸葛亮加以非議,然而,陳壽卻肯定了諸葛亮。他在諸葛亮傳的評述中說,“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

由於陳壽出於公心,《三國誌》反映了曆史真實,為後人塑造了一個豐滿光彩的諸葛亮形象。

光明磊落是一種崇高的修養,蘊藏才華是一種睿智的境界。一個人太出風頭,就會遭受打擊;一個人過分完美,反而會遭到挑剔和批評。大多數人能夠同情弱者,卻敵視比自己強的人,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多的。所以,為人處世一定要謙虛謹慎,不能狂妄自大。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丹青愛好者千裏迢迢來到法門寺向主持釋圓和尚訴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可至今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師傅,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的,畫技還不如我。”釋圓和尚聽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現場直播”。繪畫者問畫什麼,釋圓說:“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飲茶,施主就為我畫一把茶壺一個茶杯吧。”

年輕人寥寥幾筆就畫完了,一把傾斜的茶壺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源源不斷地注入到茶杯中,畫得栩栩如生。沒想到和尚說他畫錯了,應該把杯子布置在茶壺之上才是。

年輕人說:“大師有沒有搞錯啊,哪有杯子往茶壺裏注水的?”釋圓哈哈大笑:“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能夠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是將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麼注入你的杯子裏?澗穀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隻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年輕人聽後恍然大悟。

謙虛是跨越時空界限的美德。學問淺少的人謙虛,會得到熱情的指導;知識淵博的人謙虛,會得到人們的尊重。謙虛絕不會讓人失去什麼,隻能使人得到他不曾有的東西。

洪應明提醒世人,總想展示自己的才華,是缺乏見識的表現。一個真正學問廣博的人,雖飽經學術,卻表現甚少;學識貧乏的人卻常常賣弄自己。賣弄自己恰恰是招人厭惡、引人嫉恨的典型嘴臉。有的人寧願把一頂驕傲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也絕不肯謙虛一點。想一想,這是何等的愚蠢啊!

大文學家、大政治家王安石,曾做過宋朝的宰相,晚年閑居在金陵。有一天,他獨自一人遊覽山景,見十多個人圍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談論文學,就坐在一旁靜靜地聽了起來。

一個年輕人見他坐了許久一言不發,就問:“你懂文學嗎?就是詩啊、詞啊、賦啊什麼的。要是不懂何必在這裏白白浪費時間呢?”王安石淡淡地說:“我懂一點,隻懂一點。”

那人見他說懂得,就問:“你尊姓大名啊?”王安石說:“卑姓王,字介甫,號半山,名安石。”眾人一聽坐在他們麵前的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都驚慌地站起來紛紛向他表示敬意。

我們都欣賞內斂的修養,鄙視庸俗的狂躁。正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君子的內斂,是一種高層次的修養。真正有本事有修養的人,是不張揚的,行事低調,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政治家、戰略軍事家,蜀漢丞相,諡號忠武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洪應明認為,無論是“矜”還是“悔”,其實人生就是一個“悟”字。就是要悟到真正的生存智慧,就是要認識到自己應該為什麼而活著。

麵對世人的稱頌,麵對榮華富貴,如果你以為這些就是人最終的追求,一旦擁有了這些,就自足自驕起來,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功業斷送掉了,甚至還會走向反麵,對世人犯下悔亦不及的大罪過。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驕傲”的問題上栽了跟頭。

赤壁大戰後,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占有荊州的一部分,其中劉備占有荊州的大部分,孫權出於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的軍事需要,還把南部借給了劉備。因此,荊州實際上是在劉備控製之下。

劉備入川後,荊州交由大將關羽鎮守。關羽性情自傲,看不起東吳,時時出言貶低對方。當東吳孫權派人為其子向關羽之女說親時,關羽竟說“虎女豈配犬子”,大大地激怒了孫權,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為自己埋下了隱患。後來東吳圖謀荊州,守將呂蒙為了麻痹關羽,故意借治病為名退回京都建業,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陸遜接替自己。關羽認為陸遜不過是個乳臭未幹的書呆子,不足為慮,於是把防範東吳的軍隊全部征調到樊城前線去了。

關羽的驕傲自大,不但表現在對外看不起對手,對內更是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他目空一切,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他與眾人關係搞得非常不好。

這一切都為其埋下了失敗的禍根。果然,當關羽收取樊城,勝利在望時,忽然得報孫權偷襲自己的後方,並且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關羽慌忙撤軍,企圖回師江陵。但呂蒙老奸巨猾,他攻占公安、江陵等地後,對蜀軍家屬加倍關照。蜀軍將士得知家屬平安,一個個離關羽而去投降了東吳。關羽回天乏力,敗走麥城,被呂蒙設計斬殺,荊州從此落入東吳手中。

一代名將關羽因驕傲自大、輕視敵手而導致兵敗、地失、身亡,一世英明付之流水,其教訓何等慘痛!我們應該牢牢記住它,借以警示自身。

人要有謙遜順從之道。英武剛猛的人雖然做事不猶豫,但剛猛有餘謙遜不足,缺乏進退之間的三思而行。柔能克剛,做事如果剛猛就容易過頭,來一點順從退讓,那就正好平衡了。

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即使立下蓋世奇功,成為天下崇拜的英雄,假如自己產生自傲的念頭,不但功勞會在自傲中喪失,還會招來意外的禍患。

人,除了戒驕,還要知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事實上非但是常人,即使聖賢也很難無過。隻是聖賢比常人更善於改過遷善,所以他顯得比別人偉大而英明。知錯能改,則為君子之道。民諺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改過遷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而且必須遵守和施行的原則,尤其是對於那些所謂“浪子”,意義更為重大。

東晉的少年周處,凶橫無比,人們又恨又怕,將他與當地山上吃人的猛虎與河裏凶殘的惡蛟相提並論,稱為“三害”。一個人的品行如此,人生還能有什麼出息?後來,周處意識到了自己的可惡之處,決心痛改前非。他冒著生命危險除掉南山上的白額虎、長橋下的鱷魚,得到眾鄉親的諒解。周處又潛心習武,刻苦讀書,發奮改過,從此一心向善。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周處終於脫胎換骨。周處官至禦史中丞,成為國家的大將,在抵抗外族入侵的鬥爭中,以身殉國,成為一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