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菜根譚》品讀(2 / 3)

周處之所以能夠從一個橫行鄉裏的惡少,最後變成一個有作為的人,關鍵在於他能夠迷途知返、立誌發奮、悔過自新。

一個人過去有過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現在如何去改進。“改過宜勇,遷善宜速”,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有許多人有自識的能力,但是如果隻是停留在自識階段而不落實於行動,那隻能是自我作繭式地品味痛苦。

做人切記: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關羽擒將圖。關羽(160-219),字雲長,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陳壽在《三國誌》中對關羽性格所下的評語是“剛而自矜”。

周處(236-297),字子隱,陽羨人(今江蘇宜興),為東吳貴族周魴之子,晉時為新平太守、禦史中丞。

洪應明主張人們不要為金錢權勢所迷惑,一個人隻有達到了不受外物左右的境界,才真正算是生活灑脫的人。可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夠真正做到呢?

一個人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為外物所改變,最難能可貴。現代社會物欲橫流,無處不在的誘惑常常使我們陷入猶豫和迷失之中,往往令我們向著目標的努力半途而廢。人各有誌,但無論你所樹立的是怎樣的“誌”,信念堅定,不以物移,應該是必須堅持的原則。隻有如此,才會使自己理想中的目標,不會一直遙遙無期。

東漢末年,管寧少年時家裏很窮,十六歲時死了父親。親戚朋友同情他,贈送許多財物讓他葬父,可是管寧一文不取,隻憑借自己的真實財力安葬了父親。

好學的管寧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起讀書。

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人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裏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除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裏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

幾天後,兩人正在屋裏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那達官的威儀豔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裏,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漢末天下大亂之後,人的生命財產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帶就沒法再待下去了,管寧、邴原還有王烈幾個人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度處避難。

拜見公孫度時,管寧隻談經典學術,不談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拜見過後,管寧沒有再住驛館,而是找了一處荒山野穀,自己搭個簡易房子、挖個土窯居住。公孫度死後,他兒子公孫康掌了權,野心比他父親還要大。他想給管寧封個官,讓管寧輔佐他,可是懾於管寧的賢名,硬是開不了口。

在遼東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管寧回到故鄉。魏文帝下詔封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決推辭,說自己老了,實在沒什麼才能,要求皇帝放過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過他,魏文帝死後,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華歆、王朗、陳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複地推薦管寧,華歆還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讓於管寧。管寧一律推辭,到死也沒有答應出仕。

當然,要求現代人去像管寧那樣做,無論從哪方麵說都有些不符合實際。但他那種即使是“務虛”也堅定不移的精神,應值得我們去學習。淡泊明誌,不以物移,確實是成就一番遠大事業的保證。

達到了不受外物所左右的境界,才真正算是生活得灑脫,仁義道德是戰勝一切的力量。所以,隻有德才兼備的君子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不去追逐名利,不去攀附權勢,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遠大理想,又有什麼完成不了的呢?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鄒城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名言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

管寧(158-241),管仲之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

《三國誌·管寧傳》中稱其:淵雅高尚,確然不拔。

守君臣之義,遠篡逆之黨,非無當世之心,而潔己以自靖者,管寧陶潛是也。

學習知識,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術,隻有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做有益社會和人類的事情,才是一個心地純潔道德高尚的人。正所謂“心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如果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端正態度,那就會走向邪路。

北宋的蔡京擅長書畫,當時很有名氣,宋徽宗看到後非常欣賞。蔡京就把自己的書畫及所畫條屏、扇麵等托人送給宋徽宗、宮妃和宦官。蔡京靠這樣阿諛逢迎最終當上了宰相。

蔡京耗費大量國家資金擴建皇宮,直到北宋滅亡之前一直都在修築,他個人貪汙的金銀比朝廷府庫的還多。他陷害忠臣,結黨營私,任人唯親。一次,蔡京找他提拔的中書舍人吳伯舉辦事,吳伯舉想按朝廷製度辦,蔡京當即勃然大怒說:“已經做了好的官職,還要做好人,怎麼可能兩者兼顧呢?”當即將吳伯舉貶出朝廷。

蔡京把持朝政時期,賄賂公行,民不聊生,是北宋最黑暗的時期。全國人民起來呼籲將蔡京正法以謝天下,朝廷不得不罷免了蔡京。中書侍郎侯蒙說:“如果蔡京能夠心術端正,即使古代賢良的宰相也比不過他啊!可惜他沒有用在正道上。”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才能、智商即便再高,如果心術不正,非但不會為國家做貢獻,反而會造成巨大危害。這是不修德行造成的。在社會道德感有所缺失的今天,提倡端正心術提高道德修養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律約束人行,道德約束人心,法治治小人,德治成君子。人隻有嚴守道德的心法,才能行進在人生的正道正途上,才能有光明的前程,才能使民風正、萬事興、天下太平。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網絡詐騙也應運而生,其不僅形式、手段新穎,詐騙範圍也日趨廣泛。

據報道,北京駿網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營的“駿網在線”網站是用於點卡等電子物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平台。家住吉林省梨樹縣的馬某在上網時發現了該平台存在一程序設計上的漏洞。他利用該漏洞,采取自己與自己“交易”,虛報商品利潤的手段,騙取“駿網公司”返還的相應數額的“駿幣”,並予以轉讓後提取現金,共計獲利折合人民幣4萬餘元。2005年12月間,家住四川省樂至縣的倪某同樣發現了這一漏洞,采用相同的方法騙取“駿網公司”人民幣4000元。後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對馬某和倪某以詐騙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年、罰金3000元和有期徒刑8個月、罰金2000元。

學問原本是用於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如果被心術不正的人所利用,則會成為危害社會的利器。例如所謂的智慧型犯罪,就是最具體的表現。因此,人在啟蒙受教的時候,一定要有純正的觀念。為人父母、師表者對此應特別注意,青年學子一旦觀念偏差,務必導其遷善,以免將來成為社會的害蟲。

我們都知道一句著名的話:知識改變命運。但命運的改變同時意味著兩種可能性——你的命運可能因你所學到的知識變得更好或更壞。你的知識決定你的世界觀,你的世界觀決定你如何對待自己和世界,你可能因錯誤的世界觀導致的錯誤行為去坐牢,也可能以正確的世界觀去造福社會。這取決於你擁有什麼樣的心智。

學習知識是件很容易的事,但知道什麼樣的知識會帶來快樂,什麼樣的會造成痛苦,這就需要我們作出智慧的選擇和判斷。

所以,有些知識可以送你上天堂,另一些則會讓你下地獄。完美的人生,必是正確的思想觀念相伴而成就的。

趙佶(1082-1135),宋徽宗,北宋第八代皇帝,生性風流,頗有才氣,書、畫、詞、文都有所長,創造的書法字體稱“瘦金體”。宋徽宗趙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歡繪畫,並且都是繪畫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