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相對應的正反兩麵,有好必有壞。人有一種優點,容易伴隨著一種缺點。所以,做人要中和,行為要適度。
孔子講:“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須要經過禮來中和它。不然就是偏激,這四個美德也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則很辛苦,太謹慎了則成窩囊,太勇猛了則容易衝動而添亂,太直率了則容易傷人而誤事。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為儒家的立身處事準則,對中國人的影響異常久遠、深刻而廣泛。清廉正直又能寬恕別人,仁厚慈愛又能當機立斷,明白自信又不排斥異見,剛直不阿又不矯枉過正、傷害別人,商人沒有銅臭氣,軍人沒有粗魯氣,文人沒有酸腐氣,則為高人。
清朝嘉慶年間有個怪人叫龔定庵,以狂聞名(康有為、梁啟超受其影響很大),當時就預見中國邊境會出大問題,他作了篇文章,說天下將亂,因為缺乏人才。文章罵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說“朝無才臣,軍無才將,巷無才偷,澤無才盜”。
他感歎那是一個人才末時代,過不了多少年,天下將大亂。果然不出半個世紀,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雖有“中興名臣”之稱的曾國藩從中打點,奈何大廈將傾,非獨木能支。
龔定庵之子更怪、更狂。在讀父親的文章時,把父親的神主牌放在旁邊,拿一根棍子,讀到他以為不對之時,就敲打一下神主牌,斥道:“你又錯了!”其怪,其狂,也屬非常。
我們從小就知道不要驕傲,但驕傲實則是兩個概念,沒有內涵卻自以為是為驕,有內涵而看不起人為傲。驕傲之人寬容不足,缺乏機巧圓潤,其所作所為也非平常人所能理解和認同。
一位哲人說過:“虛心待人,則於人無忤;自滿者反是。”他把虛心看作是交友待客的根本態度,可謂一語中的。若一個人在春風得意時,能戒誇張和傲慢,喜怒不形於色,修養足,德行厚,聰明內斂,謙恭近人,才能受人歡迎和尊重。
心思縝密的人,心機太重也不好。智計有它欠缺的地方,謀略存有它的敵手,謹慎對待他才能減少禍患。寶劍不用的時候總是要善加收藏,不可以隨便示人,智謀也是一樣。若時時處處使用心機,去算計人、算計事,最後難免臭名昭著,或被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終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所以,智謀不要輕易隨便地使用。
修養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內在態度,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和行為,實質上都與內在修養有關,要做事先要做人,良好的修養是做人之本。我們的舉手投足,以及對待得失成敗的態度,都與前途、事業及生活有著莫大的關聯。
不僅如此,修養還決定了一個人的素質和社會層次。品行高尚才能得人心,得人心者才能成大事。修養直接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安身立命。因此,絕對不能輕視。良好的修養並非朝夕可就,而是要靠我們去持之以恒地打磨。
有些人對別人給予他的好處視而不見,對他的不利卻耿耿於懷。殊不知,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惠,抹去我們對別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正如洪應明所說,對自己忘功不忘過,對別人忘怨不忘恩,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齊國君主僖公死後,諸位王子相互爭奪王位,最後就隻剩下小白與皇兄公子糾爭奪。管仲是公子糾的師傅,為了替公子糾爭王位,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最終還是小白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齊桓公。
曾經幫助客居魯國的公子糾爭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隻得求和。桓公要求魯國處死公子糾,並交出管仲。消息傳出後,大家都同情管仲,因為被遣送回齊國他無疑是要被折磨致死。
於是有人說:“管仲啊,與其被送到敵方去受折磨而死,不如自己先自殺。”但是管仲隻是一笑了之,他說:“如果小白要殺我,當初我就該和主君一起被殺了。既然還找我去,就不會殺我。”就這樣,管仲被押回齊國。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馬上任用管仲為宰相,這連管仲也沒有想到。管仲之所以能夠當上齊國宰相,這與他的好朋友鮑叔牙有很大關係。
他們年輕時曾秘密約定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當時在公子糾處當師傅的管仲對當小白師傅的鮑叔牙說:“齊國必定是由糾或小白當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繼承。很幸運,我們在這兩個優秀的公子旁當師傅。不管誰繼承王位,我們都要合力輔助君主。”現在桓公繼位了,鮑叔牙就招來管仲,救了他的命,並且推薦他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約定。
鮑叔牙年輕時就發覺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奠定了篤定的友情。兩個人一起去做買賣,管仲常常分四分之三的利潤。因為管仲窮困,所以鮑叔牙認為這是應該的。又有一次,管仲為鮑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鮑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鮑叔牙並沒有怨恨管仲。由這些事,可以看出鮑叔牙對管仲有如家兄一般。而鮑叔牙本身也是個有才略的人,深謀遠慮,處事恰如其人,準確無誤,推薦管仲為相隻是自己的策略轉嫁而已。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齊桓公平定亂世成為開創霸業的先驅。
朋友之間要互周互濟,互相借重,團結一心。這樣,不僅能共同做出一番事業來,還能相互倚重,保全自身。人際交往,彼此若能互助互益,必大有裨益。在生活中,過於“精明”的人總是企圖追求“無往不利、無利不往”的效果,希望自己占便宜,把吃虧的事讓給別人。而真正精明的人卻深知:社會是一個大群體,個人是群體中的一分子。隻有大家都能與人為善,互相合作,社會才會進步,個人才能得到真正想得到的東西和快樂。
古人雲:施惠無念,受恩莫忘。我們提倡真心誠意地幫助別人,不要懷有某種個人目的。因為一旦對方發覺自己是被利用的工具,即使你對他再好,也隻會適得其反。帶著個人的目的去幫助他人,隻能得逞一時,終將失掉人心。真心幫助別人,別人對於你的幫助會永記在心,隻要一有機會,他們會主動報償的。真正的幫助是不以是否有回報作為出發點的,也正因為如此,無私真誠地幫助別人才是一種最高的助人境界。在施予他人援手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到一種幸福,心靈上將會得到一種安慰、寧靜、祥和的滿足。
做人除了施惠無念、受恩莫忘,還要能夠不念舊惡、寬以待人。不要在意他人是否與自己意見相左,不計較他人的過失和對自己的虧欠,不挑剔別人的短處。這是一種大度、寬容、高尚的思想境界。
孔子周遊到衛國的時候,衛國的君主靈公對孔子很尊敬,他不但專門到都城的郊外去迎接孔子,還對孔子以禮相待。孔子覺得衛君很尊重賢人,於是就在衛國住了下來。
不久,衛靈公要出行,但出行的時候他讓夫人和自己同坐在一輛車上,讓宦官坐在他們身旁,卻讓孔子坐另外一輛車跟在他們後麵,招搖過市。孔子覺得非常恥辱,說:“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好德像好色一樣的人。”再加上孔子在衛國已經住了很久,靈公一直沒有重用他,於是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後來衛國發生了政變,冉求問子貢說:“夫子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讓我去問問夫子吧。”
於是子貢就走進孔子屋裏,問道:“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回答說:“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啊。”
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就得到了仁,又怨恨什麼呢?”
聽完以後,子貢出來對冉求說:“夫子看來是會幫助衛國的。他不會因為衛國待他不好而懷恨在心的。”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善忘,存亡、得失、哀樂、好惡、紛擾,全都忘得幹幹淨淨,心胸仁厚、和顏悅色地麵對世界,那麼,還有什麼煩惱呢?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為他記憶力太強,功過、名利、恩怨,全都記得清清楚楚,心胸狹隘、怒目橫眉地看待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
管仲(前716-前645) ,潁上(今安徽潁上)人,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管仲、鮑叔牙二人相知甚深,後人便將朋友間深厚的交誼稱為“管鮑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