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小心被人當槍(1)(2 / 3)

的心理,拒絕屬於難為情之類,能夠避免就更好。

但要記住,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言出必行”的人,卻很少有人會用寬宏的尺度去諒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們常常聽某甲埋怨某乙,說:“某乙分明答應了我……但……”事實上,某乙可能答應過某甲,但那不過是某乙不好意思拒絕而已,往後他仔細一想,便覺得這事根本不可能辦到,甚至某甲自己也知道這事實在是強人所難的。但是某甲真的會自責而不責人嗎?恐怕不會的,而在旁人看來,也總是覺得某乙不對,因為到了那個田地,已經沒人注意當初的一切了。

拿破侖說:“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可自拔的錯誤。”

有人會發此疑問:當我們在朋友麵前,被迫得“非答應不可”,而實際上明知這事不該答應時又怎麼辦?

人際關係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在聆聽別人陳述和請求完畢之後,輕輕搖搖頭,而態度並不強烈。”

輕輕搖搖頭,代表了否定,別人一看見你搖頭,知道你已拒絕,接著你可以從容說出拒絕的理由,使別人易於接受你不能“遵辦”的苦衷,就不會對你記恨在心。

有許多事情常是這樣的,看來應該做,但一做起來很麻煩。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壽保險經紀,他來向你說了一大堆買人壽保險的好處,然後,他請你向他買100萬元的保險。你也明知此舉真有益處,但是,後來當你細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險費等於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過是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

你一定明白這事很難辦到,就不妨“輕輕地搖頭”,然後說出上述的理由。

自抬身價

“自抬身價”這句話一般是用來批評人的,但在競爭激烈,人人都想出人頭地的現代社會,為人所求時適當自抬身價卻是邁向成功的一種手段,有它不可否認的價值。

其實“自抬身價”的行為隨處隨時可見。例如影星提高片酬,主持人提高主持費,演講者提高鍾點費,乃至於公司的同事要求老板加薪等,這些動作都是“自抬身價”。這當中有些人確實有他們自稱的身價,但也有些人根本沒有那麼高的價值;可是,隻要他們敢自抬身價,多半能夠如其所願。而事實上,能不能夠立刻如其所願並不是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們經過這麼一個動作,為自己定下一個身價,好比商品標了價一般,這有“昭告天下”的味道,以便下回“顧客”上門時,能按新的價格“成交”。

“成交”?沒錯,在商品社會裏,人也是一種商品,各有各的身價。雖然商品由品質和供需決定價格,但商人也要懂得在特殊狀況下,針對某些商品“自抬身價”一番。而顧客就是那麼奇妙,低價時不買,等價格提高了,才搶著要,並且稱讚品質好。人也是如此,身價太低,別人看不起,把身價提高了,反而覺得你真了不起,是個大人才,所以無論如何,你一定要在恰當的時候自抬一下身價。

自抬身價有兩種,一種是本身確實有那個價值,像這種情形,你是非抬不可,你不可堅持“物美價廉”,否則別人會認為你根本沒有那份才能,如果你年紀也不小,更會被人誤認為是“老大徒傷悲”。當然,你可以不必抬得太高,但至少要與你的才能等值。第二種是6分的才能,抬出8分的身價,例如你一個月其實隻賺1千多,但對外卻宣稱賺2千元,或是3千元,那麼別人認為你有這個價值。

不過,自抬身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適度

所謂適度是指不要抬得超過你的能力,像一位小職員,明明他隻拿一個月600元的薪水,但他卻說一個月拿3000元,這已是主管級的待遇。看看他的專長、年齡和能力,別人會發現這“身價”根本是吹噓。若真的如此,你的自抬身價反而成為你的負債。另外,如果“抬”得太厲害,別人也信以為真,“買”下了你,結果才發現你是個“劣品”,如果這樣,你的自抬身價會使你“破產”。

(2)參考行情

低於行情有“低價傾銷”的味道,別人會把你當廉價品看,不會珍惜你,如果你能力也夠,可把身價抬得比行情高一點,但如果高出行情太多,除非你是個大天才,而且也有成績做後盾,否則會被當成瘋子。

(3)在適當的時候才抬

如果你有事沒事都在談你的“身價”,就會變成吹噓,反而沒有人相信了。什麼是適當的時候呢?例如有人問的時候,大家討論到的時候,有人準備“買”的時候。

不知你從事的是哪一種行業,擔任的是什麼職務,不必謙虛客氣,適度地自抬身價吧,就算被人笑,也好過自貶身價,而且隻要“抬”成功,以後你的身價隻會往上爬,不會往下掉,除非你不自愛,自毀前程。

留有餘地

相信大家都不會喜歡跟一些說話模棱兩可的人打交道吧?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在表達本身意思時不明確、含糊,就很令對方費神不已。但是,在有的時候,說模棱兩可的話卻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人感到很有分寸感。這種模棱兩可的話,就是“模糊表態”,即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請求做出間接的、含蓄的、靈活的表態。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示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鋒。它是一種把握分寸常用的社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