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和外交以及談判活動中,利用第三者來拒絕對方,也是人們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例如,當某政治家在麵對記者的不斷發問時,就經常會說:“關於這件事的具體情況,我不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詳情的話,請問某先生好了,相信他會給您圓滿答複。”這位政治家在此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借人說‘不’的方法,把球踢給了‘第三者’”。這樣就防止了記者的繼續追問,使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借用他人說“不”時,重要的是最好事先準備好第三者,而不要臨時著急。現在,凡是到街攤上買東西的人都知道,許多小販通常都有幾個“托兒”,就是在旁邊幫助說服你買東西的人。他們表麵上好像也是顧客,但實際卻同賣主是串通一氣的。賣主抓住了顧客更相信第三者的意見的心理,便找些“托兒”來勸說顧客,往往都能見效。
時下,“無酒不成席”已成定式,求人者的手法也大多很拙劣,光知道在吃吃喝喝上做文章。飲酒,對於善飲的人來說,當然是無所謂,而對於確實不會飲酒、不能飲酒的人來說卻不亞於是“一場災難”。因此,人們想出了許多拒酒的招數,其中的一招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喝酒中途找個借口“開溜”。
具體做法就是,在喝酒之前事先安排好一個第三者,讓他在關鍵時刻來喊你:“某先生,你有緊急電話。”或說:“某先生,你家有急事,你愛人讓你馬上回去!”你便可做欲走還留之狀,並連說:“對不起,各位!我去去馬上就來,馬上就來。”而隻要一離開酒席就躲起來,到酒席完時再回來說幾句道歉的話,一般對方也不會太在意。
利用第三者說“不”,可以把拒絕的責任轉嫁給第三者,從而緩解了拒絕者與被拒絕者之間的矛盾衝突,因此經常被人們所采用。但是在適用此法時,一定要考慮周密,靈活掌握,不要因此而傷害了朋友之間的感情。
給人台階下
被人所求,拒絕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但怎樣拒絕而不使人難堪,讓人有台階可下,則有一定技巧。
這裏列舉幾種既恰到好處,又不失禮節的拒絕方式,供您借鑒:
(1)盡可能以最為友好、熱情的方式表示拒絕
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學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期今後在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麵攜手共進。作家熱情地說:“今晚6點,我想請你在海天樓餐廳共進晚餐,我們好好聚一聚,行嗎?”事情真湊巧,這位教授正在忙於準備下星期學術報告會的講稿,實在抽不出時間。
於是,他親熱地笑了笑,又帶著歉意說:“對你的邀請,我感到非常榮幸,可是我正忙於準備講稿,實在無法脫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絕是有禮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麼幹脆。
(2)避免隻針對對方一人
某造紙廠的推銷員到某大學推銷紙張,推銷員找到他熟悉的這個大學的總務處長,懇求他訂貨。總務處長彬彬有禮地說:“實在對不起,我們學校已同某國營造紙廠簽訂長期購買合同,學校規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單位購買紙張了。我也應按照規定辦。”因為總務處長講的是任何單位,就不僅僅針對這個造紙廠了。
(3)讓對方明白你是同情他的
黃女士在民航售票處擔任售票員工作,由於經濟的發展,乘坐飛機的旅客與日俱增,黃女士時常要拒絕很多旅客的訂票要求,黃女士每每總是帶著非常同情的心情對旅客說:“我知道你們非常需要坐飛機,從感情上說我也十分願意為你們效勞,使你們如願以償,但票已訂完了,實在無能為力。歡迎你們下次再來乘坐我們的飛機。”黃女士的一番話,叫旅客們再也提不出意見來了。
(4)故意忘記他的姓名
稱呼名字,表示了雙方關係的密切程度,代表著對對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雙方見過麵,對方對自己的名字卻根本沒有印象,表明對方根本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裏。
若是不想答應對方的要求,而對方卻死氣白賴地糾纏,也沒有顧及太多的禮貌,可以故意假裝不知道對方的名字,暗示他的事包括他本人對你來說不重要。這是一種實用的心理技巧,對於惹人厭煩或有意輕視疏遠的對象,就故意問:“啊,我忘記了,你的名字叫什麼?”但要小心使用,這種問法,一定會給對方以相當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