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又一次天皇禦前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鬆崗洋佑作為親蘇賣國、推行軟弱外交的典型被各大臣痛批,因其曾有功於國家,念其已經61歲到了“應該退休”的年齡,且體弱多病無力操持複雜工作,天皇仁慈,準予其退休安心養病。
會議討論,為迫使SL開放航道,承認日本在東施密特海區的油田所有權,日本關東軍與朝鮮住屯軍將與蘇軍進行一次低烈度衝突,戰鬥目的:以奪取圖們江口包括張鼓峰、哈桑湖和SL遠東港口波謝特港在內的大約1500平方公裏的土地,殲滅蘇軍23個師的戰果來震懾SL,待史大嶺服軟後,可以退還一部分土地換取自由開采東施密特海區油田的權利。
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海軍大臣次官豐田貞次郎大將與陸相東條英機在罷黜鬆崗洋佑的事件中站到了一起,三人結成了短期密友,至於海軍大臣及川古誌郎則又一次在“嚴肅”的表決中耍滑頭裝昏迷,直接被實權派豐田貞次郎無視,代表他表了態。
狂妄的陸軍大臣和狂妄的海軍大臣次官走到了一起,兩人一唱一和將預仁唱的迷糊了。
張鼓峰,那曾經的痛!在38年秋季發生的那次短暫的衝突中以日軍失敗告終,不僅寸土未得還折進去1千餘名官兵,曆史會重演嗎?
聽到東條英機還要以攻擊張鼓峰作為這次示威的開始,預仁不得不咧著嘴發話了,“東條卿家,史大嶺無端挑釁,我也同意要給他們一個教訓,但是你為什麼還要選擇張鼓峰這個地方?上次的失敗已經使我們顏麵大丟了,難道不能再選一個好點的地方開戰嗎?例如海參崴?”
哦?眾大臣煞那間石化。挺了一會兒工夫,東條首先“稱頌”天皇陛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總之是陛下目光深遠,臣下萬不及其一,但是為了讓臣下小小的表現一下,還是讓我選擇一個有把握的地方下手吧,在張鼓峰丟掉的臉一定要在那裏拾回來,中國人不是有句古語嗎?哪裏跌倒哪裏爬起來,至於陛下所說的攻擊海參崴,他保證,隻要張鼓峰和哈桑湖戰鬥得手,將立即將天皇的設想列入下一步計劃。
東條選擇張鼓峰是有原因的,根本不是什麼哪裏跌倒哪裏爬出來那樣簡單,而是因為那個地方是一個狹長地帶,一則蘇軍重兵集團不易展開,二則日軍可以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實在是太有利了,也是第一好打的地方,初戰需要必勝,這是兵家常識,預仁的想法還是有點冒險。
上次張鼓峰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麵的,最大一個原因是海軍按兵不動,坐看蘇軍30多艘運輸船在波謝特港口給蘇軍裝甲部隊運送給養,若當時海軍能夠合作,打擊蘇軍裝甲兵的後勤,張鼓峰戰鬥不會敗。如今海軍暫時放棄了與陸軍的不和,同意共同參與行動,如此天賜良機一定不能浪費,此戰已有九成把握,但若是貿貿然攻擊海參崴,則很難在短期內達到占領的目標。若想擊退海參崴附近的蘇軍,日本陸軍需要動員68個師團1520萬人,海軍需要動員至少3個航母艦隊才行,東條還沒有那樣大的雄心,沒有相關的作戰意圖。
遠東局勢忽然雲詭波異,風雲突變。世界各國的眼光又不約而同的被吸引到這塊地方。
《泰晤士報》及時刊發了編者按:遠東衝突在即,本報認為,蘇日雙方圍繞著海上油田的開發再起爭執,SL漁船“不慎”撞沉日本油輪給雙方提供了武力衝突的借口,但就像張鼓峰與諾門坎兩次衝突一樣,本報認為雙方在一次短暫的武力示威活動後,將再次偃旗息鼓。
《紐約時報》則以偏袒的態度指責了日本人窮兵黷武,到處挑起戰火的做法,根本無視此事件日本方麵是“無辜者”的事實,並敦促日本收斂,歸還一切不合理的從他國竊取的領土和財富,懸崖勒馬退出德意日三國同盟。
中國《中央日報》不甘落後,除了痛罵日本帝國主義,痛斥日本人貪得無厭妄想占有偉大的盟友SL的海上油田外,並大膽預言,日軍必敗!
德國保持沉默。在日本最需要盟友支持聲音的時候又一次裝聾作啞,拋棄了盟友之間的信任。
3月11日,《租借法案》通過參眾兩院批準,正式生效。英聯邦國家赫然列在第一批受援國名單上。
鬆崗洋佑拖著病體本著挽救日本帝國的態度低聲下氣的求見近衛文麽,希望他阻止動武,現在形勢已經見露端倪,美國人開始把腿伸到英國人的褲子裏去了,英美不可分,英美人遲早要對付我們,在這個關鍵時刻千萬不要惹怒史大嶺。
可惜他吃了閉門羹。一代“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明白人”黯然離去。
3月12日,關東軍第3師團、第8師團、第12師團156旅團,朝鮮住屯軍第19師團共8萬人動員完畢。由於吸取了上次張鼓峰事件沒有動用空軍而吃了虧的教訓,東條親自飛到“滿洲國”,從各處機場抽調了幾乎一半的飛機共310架逐次安排在了前線機場。聯合艦隊出動了赤城號、加賀號兩條航母帶領著4條戰列艦、6條巡洋艦及16艘驅逐艦,2艘補給船共30艘戰艦,艦載飛機152架。遊弋在距波謝特港以南100公裏左右的日本海上,做好了戰鬥準備。日本方麵由東條英機與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