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陳嘉申在行動(2)(1 / 3)

日美談判破裂,美國要求日本全麵退出法屬印度支那、退出中國華北、退出中國東北、將日本疆域限定在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日本內閣大嘩。

41年10月17日,由於近衛文麽內閣成員在是否對美國用兵問題上爭吵不休,大亂。近衛文麽又一次來了個內閣總辭職“快刀斬亂麻”的拋掉了自己的麻煩。

近衛文麽事後語:我是累了,也沒有精力說服內閣成員,誰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都行,愛誰誰,你們把日本帶入地獄或者帶入天堂關我屁事。

10月18日,在大家擔心由於內閣的更迭會出現國策執行上的空白狀態時,預仁天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敕命東條英機組閣,為此還打破慣例提前一個月授予東條大將的軍銜。

新內閣第一次會議上,東條英機就闡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們如果完全順從美國的主張,那麼中國事變的成果就將化為烏有,幾十年來辛辛苦苦弄到的土地人民和資源將不複存在。中國事變爆發以來,日本已經有了幾十萬傷亡和幾倍於此的遺族,幾百萬軍隊和一億國民在前後方艱苦奮鬥,並且已經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軍事開支。所以我們不能屈服於美國的那種花招百出的遏製手段,隻有打了。

美國人的要求如此之嚴厲,實際上已經把日本逼上了絕路。自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後,它就已經深陷泥坑,除卻傷亡數十萬人的人力損失,經濟和資源也消耗巨大,已經到了不進行再掠奪就支持不下去的地步。

而掠奪能夠支持繼續戰爭的資源的“新地方”,中國的西南和西北是不做考慮的,那些地方資源貧瘠,不足以以戰養戰。除卻中國未占領區,那麼隻有兩個地點可選,一是北上占領遠東,正巧盟友希特勒也在拚命遊說日本配合自己作戰。

但這條路極為難走,遠的不說就說近的,為了奪取樺太島石油,兩國剛剛打了一場曆時數月的邊境戰爭,日本方麵難以承受這種短期內的巨大傷亡。趁德國進攻蘇俄時機,好不容易借勢撿了一個便宜,以“盈利”的狀態結束了戰爭,此時根本不想與俄國再打,其中還有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國遠東兵力不減,始終不能達到日本方麵期盼的“熟柿狀態”,現在進攻,取勝希望渺茫。

而且東條英機也在擔心“滿洲國”內的抗聯,當初與俄國人達成協議裏有這樣一條:如果日本保持與俄國的和平,則俄國將斷絕對抗聯的後勤支援。那麼反過來解釋也成,如果日本不對俄國保持和平,俄國將加大力度支持抗聯。

抗聯的戰鬥力很強!東條英機已經知道這點了,如果這些重新活躍的抵抗力量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那將是很難剿滅的。

作為日本新任當家人,東條英機當然不是“很傻很天真”。他知道維持戰爭需要什麼,那就是強大的經濟和雄厚的物質資源,可現在這兩條他一條都不占。

當前日本麵臨著兩大危機:財政危機與資源危機。

從財政危機方麵看,日本自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即推行大力擴充軍備的財政政策,從侵華戰爭爆發後至1941年止,特別軍費用支達268億日元,其中大部分用於侵華戰事。

而為了籌措軍費,日本采取了增加稅收,濫發公債及紙幣的作法,拚命加稅但所得遠不足以應付巨大的開支,又濫發公債及紙幣,到1941年為373億日元,1938年,其貨幣流通量則由1936年的26億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億日元,結果導致物價上漲一倍以上,日本國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國家財政麵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