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的夏天再沒有痛哭流涕(1 / 1)

浪跡天涯的孩子,忽晴忽雨的江湖,願自己有夢為馬,隨時隨處可棲。

豈料就在同年的高考中一敗塗地,淒惶至此。

“一場高考讓少年們涇渭分明。橋歸橋,路歸路。青春過了燃點最高的那個點,像唐詩背後的宋詞,興盡悲來。雖然還是吹氣如蘭,脈息卻微弱了許多。”

已經重來過一次的寧濛,真的沒有勇氣再來複讀了。如果,再次這樣選擇,自己就成複讀專業戶了。

可是,不去,就隻能讀大專,這與她的願望相去甚遠。放假,學霸們都盡情放鬆自己,而寧濛卻抑鬱的要死。這一年的夏天,在深夜裏,寧濛經常會痛哭流涕。卻從未讓任何人知道,默默的為自己的行為買單。這樣也算自作自受了,還是經常看小說,有時還會通宵,第二天照樣去上課,隻是寧濛從不在上課睡覺,她覺得這樣是對老師的尊重。不是看小說沒有什麼影響,她也深深體會到,看了之後,人都會變笨的,反映特別慢,可能是反射弧太長了。

寧濛像豬一樣懶,卻又無法像豬一樣懶得心安理得。

18歲的貪玩造成了30歲的無奈,30歲的無奈導致了40歲的無為,40歲的無為導致了50歲的失敗,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不要再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否則,當父母需要你時,除了淚水,你一無所有。當孩子需要你時除了慚愧,你一無所有。當自己回首往事,除了蹉跎,你一無所有。人人平等,不努力,你什麼都不是。

一個沒有正確人生了方向的人,將永遠在狹小的天地裏折騰,盡管他也努力了,但努力的方向錯了,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與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生活壓力相比,更讓人內心充滿煎熬的是,大批年輕人並不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她們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不知道自己在哪裏需要堅持,哪裏需要放棄。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一直處於一種一種隨遇而安的狀態之中,自然不會去努力,即使有的人努力了,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會發覺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不是自己想要的。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並不是豁達,而恰恰是在困難麵前怯懦的表現。你真正缺乏的是與生活搏擊的勇氣,害怕挑戰,害怕失敗,害怕歸零。因而更多時候選擇順從。喜歡小說,為什麼啊?那種蠢蠢欲動的想法一次又一次的讓寧濛感到痛苦。

隻要知道自己想要去哪裏,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也許有的人並非智商受限,隻是從不努力。很多時候,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出色。

寧濛安慰自己:你沒有失敗,隻是還沒有成功。

海子曾說: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即使明天路遙馬亡,天寒地凍。

三毛曾說:每個人至少應該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持。

餘秋雨曾說:尋找遠方的自己,開創圈外的生命。

麥加曾說:當世界崇尚速度和追求更快的速度時,我要做一個氣定神閑的人。我想重新出發,坐船去倫敦。

誰的青春不迷茫,那個假期,寧濛隻有靠著這些話,才能不那麼難過,才能不對生活失望,一切都因當初看得太重,如今難以釋懷。

好朋友們勸了很久,都沒用。

忽然有一天,自己想通了。

所以,能讓自己真正平靜的隻有你自己,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內心還是傾向於自己的想法。

那天,寧濛在電話一頭哭著對家人說,想要複讀。

這是假期以來第一次忍不住,讓家人聽到自己的哭聲。真的忍不住了,感覺好難受,就連呼吸都那麼困難。

幸好,家人都十分支持。

在八月三十一日晚七點,寧濛直接從別的城市回到學校,都沒有敢回家,怕會觸景生情。也是熬到最後一天才去的,所以,她應該是最後報道的。因為之前和以前的陳老師聊過,他就和現任班主任提過幾次。當班主任第一次找寧濛談話的時候,“哎,你以前是十班的嗎?老聽那個陳老師談到你。”

寧濛還是很感動,沒想到隻是隨意和陳老師說了下,他就那麼認真。想到這,寧濛淺笑顏夕,“不是啊,我以前是二班的。”二班的同學幾乎都去上大學了,感覺心裏還是有點不平衡。不過,既然回來了,就全力以赴吧。隻要還在路上,就不會懂得太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