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時段作業:構建語文課堂新形態
觀點參考
作者:秦曉暉
一、預學作業,分析課堂學習起點
通過預學作業,教師能密切觀察每個學生的學情,分析學生課堂學習的起點,從而對自身的“教”加以正確定位。設計預學作業最關鍵的是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學情再采取適應基礎和差異的具體措施,處理成一個和課堂教學緊密聯係的環節,來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解決重難點。
如《三打白骨精》(蘇教版六下)這篇課文,選自古典名著《西遊記》,是一篇神魔小說。一位教師在教學前,設計相應的預學作業,再根據學習起點分析,對課堂結構進行了調整。(1)你喜歡讀小說嗎?讀過哪些小說?寫下你印象最深的小說題目。(2)向家長請教,他們讀過哪些小說?提起“小說”,他們最先想到哪些詞語?(3)你是否有過讀不懂,卻堅持看下去的閱讀經曆?如果有,請寫出題目。(4)讀這篇課文和小時候看這個故事,你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根據預學作業反映出的具體學情,這位教師重構了課堂教學內容:一是針對第1題學生“不太了解”的情況,在導入環節增加對各類小說的介紹內容,使學生對當下要學的小說及神魔小說留下初步印象;二是通過第2、3題的反饋,在課堂上靈活處理小說的文體特點介紹,進而使學生了解課文情節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語言描寫生動傳神的特點;三是第4題涉及對文本和人物的評價,進一步引導學生讀懂“變”“打”“責”,從而感知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
縱觀上述案例,可以從以下維度設計預學作業:
1.辨識易懂內容,了解學習起點。
設計預學作業要經過對文章體式的深度剖析和對學生學情的準確把握,要能辨識易懂內容和相對難、繁的內容。上述案例中,教師首先把設計重心放在神魔小說的特點上,但通過預學作業反饋出學生對小說的文體特點不是很清楚,所以視角下移,判斷出“易懂內容”是小說的一般特點,再至神魔小說的特點,最後落腳於文本的獨特之處。辨識易懂內容,了解學生與教學目標的差距,是設計預學作業的基點。
2.探尋實際基礎,分析學習差異。
這位教師對學生學習課文有一個基本的學情假設:文章主旨與學生情感經驗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為了弄清楚假設的具體內涵,設計了預學作業的第4題。通過觀察學情,教師就把核心內容的選擇落在“三打”這一關鍵點上,體會孫悟空疾惡如仇的性格特點。探尋學生的實際基礎,分析學習差異,是預學作業設計在學習起點層麵的另一維度。
3.把握的動機興趣,探查一般特征。
預學作業的第2、3題可以評估作為內驅力的學習需要,即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興趣。通過反饋,了解學生對小說作品的偏好,預測學生學習課文是否有困難,是否缺乏興趣,從而探查一般特征。
本課的預學作業設計,使得教師有效地把握住課堂教學的現實起點和可能起點,學生不但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還蘊藏了潛在發展的可能。預學作業始終和學生的學情聯係在一起,和課堂教學的重點聯係在一起,與課堂有機整合、高度統一。
二、共學作業,關注課堂學習狀態
共學時段是課堂的主幹時段,這個環節往往擔負著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使命。教師可以通過共學作業,打開學情視角,根據課堂學習狀態來調整和改進教學,引導學生共同學習。
設計共學作業的關注點可以聚焦在學習需要的滿足程度上,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困難所在,在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指導,並根據這些問題調整教學。
設計共學作業可以從學生提問入手。如《烏鴉喝水》(蘇教版一下)這篇課文,描寫了一隻烏鴉動“腦”、動“手”喝到水的經過,內容淺顯。課堂中,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放了石子,水麵就會升高呢?”問題看似簡單,卻是突破課文難點的關鍵。教師根據提問布置共學作業:“小組內實驗,在裝滿白開水的杯子裏加入冰糖,看水麵會有什麼變化。”學生參與其間,對烏鴉從喝不著水到喝到水的過程有了深刻印象,對“一個一個地放”與“漸漸升高”的關係有了深入理解,也明白了“隻要肯動腦筋,就能解決問題”的課文主旨。依據學生提問,設計共學作業,能診斷學生學習狀態,有力地促進教學內容的展開和教學進程的發展。
共學作業對於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在課堂裏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感,對困惑的思索樂趣,進而重構課堂學習形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