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航:追尋教育的“精神坐標”
我和“教海探航”
作者:王學進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須有信仰,就是要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走過25年的“教海探航”儼然已成為懷揣教育理想的弄潮兒們的精神坐標,越來越多的“水手”在一年又一年的“探航”中以自己的實踐探求詮釋著對教育教學的理解,追尋契合學生生命成長需求的嶄新密碼。於是,“教海探航”慢慢成為一種積極的信仰,滲進虔誠的探航人的血液中,成為他們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顧自己十餘年的探航之旅,我發現“教海探航”是有魔力的,它能將我的身心完全吸引,讓我莫名地為之傾倒;它用神奇的“魔杖”點化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改變著我的思考方式,引領著我的行走姿態。
初入教海,我就對習作教學情有獨鍾。我喜歡翻閱“教海探航”獲獎論文,尤其喜歡閱讀關於習作教學的論文,想從獲獎論文中獲得一些教學生寫好作文的方法。每有會意,便欣然忘我。帶著學來的做法,走進課堂,有時能獲得滿堂彩,但更多的是“四不像”。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成功的做法到了我的課堂上就“寸步難行”。後來慢慢悟得,我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教”,僅僅停留在機械的、無視本班學情的“方法論”層麵,陷入了空洞說教的泥淖,隻是在枯燥地教學生“怎麼寫”。
我開始了深入的思考。我發現活動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於是,我開始研究習作教學的活動設計。有段時間,我癡迷於此,每每看到精彩的活動設計,我都會在班上激情演繹。有了成功的經驗,我會模仿電視上競技類、娛樂類節目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那幾年,我和我的學生沉浸在活動作文的喜悅之中,“非常6+1”“超級震撼”“三星智力快車”等娛樂類節目,稍加改變便進入了我們的習作課堂。可能是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一周一次的活動作文課成了他們美好的期待。那一階段對於我來說也是幸福的記憶,清晰地記得同事曾打趣地說我每月都是“豐收的九月”,《“玩兒”出來的作文》《向你介紹我的臥室》等多篇作文教學設計發表在《江蘇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等雜誌上,而讓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學生發表的活動作文高達百餘篇。可以說,活動的開發和設計為學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學生再也不用為“寫什麼”而犯愁了!很快,我又發現,我雖然在想方設法充實學生的生活,但我所開展的活動都是散狀的,缺少串點成網的“線”。習作教學的研究要走向深入,最不能欠缺的就是統領所有活動的“靈魂”,我應該建構起一定的習作教學體係。
撐一支長篙,向“教海”更深處漫溯。每次的“探航”活動都能帶給我深入的思考,每次的思想交鋒都在促使我對習作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度考問:當下的孩子欠缺的是活動素材嗎?習作教學的終極價值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嗎?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的《語文:表現與存在》、夏丏尊關於寫作教學的“讀者意識”理論、學生的“寫作生存狀態”調查為我厘清了習作教學的新起點——需要,孩子的真實需要。習作應該成為學生自我表達與交流的需要。於是,我從寫作動力學出發,開始了“兒童自我需要習作”的實踐探索。我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發,著眼於“讀者意識”,開辟習作教學的新路徑:讀者理論呼喚我們關注“為什麼寫”;需求層次理論引領我們關注“為什麼寫”。我深知隻有將習作的著力點引向“為什麼寫”這一邏輯起點,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催生他們自我表達與交流的生命欲求,我們的習作教學才能為學生的言語生命蓄積自由發展的精神力量。由此形成的論文《習作,你關注“為什麼寫”了嗎》獲得2011年“教海探航”論文評比一等獎,並發表於《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2.4),還被人大書報中心《小學語文教與學》(2012.9)全文轉載。正是基於對寫作教學本質的思考,我的想法才得到大家的認可,學生才由衷地喜歡上作文,他們才真正將寫作當成了“自我表達與交流的需要”。
“教海探航”永遠是每一位水手的“思想催生場”,也必將引領我不斷構建新的研究空間。
心許教海,揚帆遠航,我要努力追尋教育的“精神坐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