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細節識人,見微知著把握人心(1 / 3)

不可鋒芒畢露

一個人在工作中,如果全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就會被人認為是沒有能力。所以有鋒芒其實是件好事,但如果鋒芒太露,那就會刺傷別人,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人緣,沒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甚至將會直接影響到你社交的成敗。所以,與人交往時既不要全無鋒芒,也不要鋒芒畢露,最好是在二者中間找一個平衡點。

辯證地看待問題,看待世界,凡事都有其獨特的兩重性,也就是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同一件事,若從好的方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從不好的一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壞事。人緣的作用正在於此,它在一些環境下可以使壞的變好,也可以使好的變壞。假如你人緣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為你感到高興,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生活在如此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你心理沒有負擔,處處可以盡情盡興。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別人都會在雞蛋裏麵挑骨頭,說一些風涼話,更不要說做錯事、冒犯別人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每件事都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裏,你會感覺自己好像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要談什麼歡樂和幸福了。好人緣的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如果不是這樣,那就隻剩下一座獨木橋了。而要想有個好人緣,就千萬不能鋒芒畢露、咄咄逼人,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

其實在大部分時間裏,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就可以安全順利地通過。寬鬆並且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這樣那樣的麻煩。假如你胸懷大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不過想做一個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那麼你就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

這樣做是不是太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呢?其實不是這樣的,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因為年輕氣盛,愛出風頭,所以這種人注定到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即便如此,最可悲的是他們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成為生活中的失敗者、成功者的反麵教材,有句話不是說“包子好吃不在褶兒上”嗎?一個人的鋒芒就像包子的好吃一樣,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在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看,隻有在那時人們才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享受,不管不顧,也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蕭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說了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

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

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其實就是說明一個問題,平時的鋒芒畢露肯定會使我們眾叛親離,沒有朋友,孑然一身,直到走進死胡同,然而隻要你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那你肯定會在將來做出一番事業來。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

王林被分配到某水產公司後,對單位裏工作懶散、不思進取的情況實在看不慣。兩個月後,他給領導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信,直抒胸臆,從上到下批了個遍,對他的這一做法,同事們都認為“有病”,領導也都目瞪口呆,結果不到一個月,王林就被調走了。

先不說那種衝動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惡劣影響,僅僅是信口開河所表現出來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同時損害著你的形象。與其這樣,你倒還不如始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你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其實這句有點侮辱性的語句,也有它內在的哲學意義。這其實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用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那不是要比誇誇其談更好麼?

讀懂神情,把握肢體語言

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其實在很多時候,神情、肢體動作比直接說話蘊含了更多的信息。生物學家很早就提出,人和猴子同屬於視覺動物,所以通過視覺所獲得的信息,通常都能夠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為什麼人的第一印象較為重要的緣故。

一些能力高超的推銷員通常都具有敏銳的視覺觀察力,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從客戶的表情中了解其需要。曾有人調查過,一位銷售效率高的推銷員可以在兩個小時內訪問一百個客戶。平均來說,在每位客戶身上僅能花費一分鍾的時間來宣傳他的產品,也可以說,這名推銷員必須在一瞬間發掘客戶的潛在需要,再以適當的技巧說服客戶購買他所推銷的產品。而往往這名推銷員就在客戶的住宅裏說服對方,使客戶毫無考慮的餘地。這樣強的推銷能力,頗令人感到驚訝。

這樣的情形也並不是絕對的。由他人表情看出其內在心理,按成功率而言,如果對方是很容易親近的人,勝算約占70%;若是不怎麼容易親近的人,則占到60%。這時候,對方大多有孤傲、冷淡和不近人情的一麵,讓他人不易了解。如想了解這部分人的真正心理,必須下一番苦工夫才行。

當我們無法從對方的表情準確地了解這個人時,不妨從他的側麵入手試試。

我們常常可以在一些電影宣傳畫、戶外廣告牌中看見電影明星或模特兒的側麵,當時可能並不會給我們留下什麼特殊的印象,可是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大多數海報似乎都是左側麵!

怎麼說呢?平常我們所謂的偶像,多半以左邊一半為重點。例如有人拿張無意義的相片給你看時,原本左右十分對稱的圖片,你卻容易被左方所吸引。又有一張臉譜圖片,左方為生氣的表情,右方為微笑的表情,你看過後,卻還是會被左方生氣的表情所吸引,且造成一種不易抹滅的印象。

據研究發現,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是眼球本身的右側(對方眼球的左側),容易造成移動,故視線比較容易集中在對方臉部的左側。

配合眼球的活動,感情在臉部的左方也較容易顯現出來。如果用臉的同一邊所合成的照片來看,左比右感情的流露較為明顯,若你無法抓住對方心理時,有意識裏看看他臉部的左側,大致就可對其心理窺知一二了。

首先,我們來講走路姿態是性格的表象。

走路是三歲孩童都會的事,雖是與生俱有的天賦,但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的動作,有時反而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特性。譬如因循守舊之人,與明快果斷之人,其走路姿態絕對是迥然不同。如果這樣的分析是正確的,那麼隨著每個人走路姿態的不同,可以從中找出姿勢與個性的聯結。

步履平穩型。這種人注重現實,精明而穩健,凡事三思而後行,不好高騖遠。重信義守承諾,不輕信人言,是值得信賴的人。

步履急促型。不論有無急事,任何時候都顯得步履匆匆。這類人明快有效率,遇事不推諉卸責,精力充沛,喜愛麵對各種挑戰。

上身微傾型。走路時上身向前微傾的人,個性平和內向,謙虛而含蓄,不善言辭;與人相處,外冷內熱,表麵上沉默冷淡,實際上極重情義,一旦成為知交,誓死不渝。

昂首闊步型。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隻相信自己,對於人際關係較淡漠,但思維敏捷,做事有條不紊,富有組織能力。自始至終都能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

款款搖曳型。這種走路姿態多半是女性,她們腰肢款擺,搖曳生姿,為人坦誠熱情,心地善良,容易相處,在社交場合中永遠是受人歡迎的對象。古代相書將這種走路姿態的女人視為放蕩成性,但隨著時代的不同,新時代對此會有新見解。

步履整齊雙手規則擺動型。這類人對待自己如軍人般,意誌力相當堅強,具有高度組織能力,但容易偏向武斷獨裁。對生命及信念固執專注,不易為人所動,不惜犧牲性命去達成自己的目標與理想。

八字型。雙足向內或向外,形成八字狀,走起路來用力且急躁,但是上半身卻維持不動。這種人不喜歡交際,但頭腦聰明,做起事來總是不動聲色,偶爾有守舊和虛偽的傾向。

漫不經心型。步伐散漫,毫無固定規律可循,有時雙手插進褲袋裏,雙肩緊縮,有時雙手伸開,挺胸闊步。這種人豁達、樂觀、大方、不拘小節,慷慨有義氣,有創業的雄心,但有時容易變得浮誇,遇到爭執絕不肯讓人。

腳踏實地型。雙足落地時鏗鏘有力,抬頭挺胸,行動快捷。這種人胸懷大誌,富有進取心,理智與感情並重。

斯文型。雙足平放,雙手自然擺動,走起路來異常斯文,毫不扭捏。這種人膽小、保守,缺乏遠大理想,但遇事冷靜沉著,不易發怒。

衝鋒陷陣型。行動快速迅捷,從不瞻前顧後,不管人群擁擠或人煙罕至之地,一律橫衝直撞。這種人性格急躁、坦白、喜交談,不會做出對不起朋友的事來。

躊躇不決型。舉步維艱,躊躇不前,仿佛前端布滿陷阱似的。這種人個性軟弱,逢事思考再三,瞻前顧後,但憨直無欺,重感情,交友謹慎。

混亂不堪型。雙足與雙手揮動不平均,步伐長短不齊,頻率複雜。這種人善忘、多疑,做事往往不負責任。

觀望不前型。行走遲緩,猶猶豫豫,閃閃躲躲,仿佛做了虧心事。這種人胸無大誌,好貪小便宜,不善與朋友交往,喜歡獨處,工作效率低。

扭捏作態型。走路如迎風楊柳,左右搖擺。這種人好裝腔作勢,做事不肯負責,氣量狹小,個性奸詐,善於諂媚。

吊腳型。步履輕佻,身軀飄浮。這種人生性狡猾,有小聰明但不能用在正處。性情陰沉,憤怒不會顯露於臉上,當他肯幫助別人時,通常都要索取高昂的代價。

踉蹌型。舉步蹣跚,忽前忽後,喜歡在人群中東奔西竄。這種人做事粗心大意,但慷慨好施,不求名利,安分守己。愛熱鬧,健談,思想單純,喜歡做戶外活動。

攜物型。走路總愛攜帶物品,如書籍、腰包等,否則就覺得空蕩蕩無所依恃。這種人心情憂鬱、性格內向,又或者是悲觀主義者,或有嚴重的自卑感。

通過走路的姿態能讓你更進一步地去了解一個人的個性,也是識人的技巧之一。另外,也許有人會留意這樣一個現象,有的人喜歡不自覺地抖動腳,其實這是內心緊張和不滿的表現。當腳部微微地顫抖時,會將微弱的刺激傳達至腦部,對於精神上的緊張具有緩和的作用。因此有些人便借助抖腳,設法消除緊張感。若說是為了要將刺激傳達至腦部的話,其實晃動手也有同樣效果,那麼為何大多數人都喜歡抖腳呢?主要是因為腳的部位沒有手來得明顯。為了不想讓他人察覺自己的緊張,盡量隱藏這種情緒,使得兩腳不由自主地抖動起來。

加州大學羅勃特·索曼博士所做的研究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某些情況下,若有人過於靠近自己,或感覺到自己的勢力空間被他人侵犯時,腳尖便會開始敲打地麵。這是人體在麵臨威脅而感到焦慮不安時,所作出的一種抗拒對方的信號。

倘若與你說話的對象不停抖腳,即代表他的內心正處於緊張不安之中。很有可能是你不小心碰觸到他的禁忌所致,應設法改變話題使對方鬆懈下來。

有不停抖腳習慣的人,不僅容易緊張,而且也對日常生活感到不滿,是無法克服焦躁的人。正因為凡事要求過高,在無法如願地達到自己要求的程度時,便產生了不滿的情緒,是屬於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這一類型的人孩子氣也較重,似乎脫離不了母親的羽翼,經常需要嗬護才能穩定下來。孩子氣十足,使這種人外表看起來沒耐性、容易厭煩,很難定下心來好好將一件事情做完,每當腦中湧出新的想法時,興趣很快就會轉移到別處去。

身為老板的你,若想重用這種類型的人,絕不要用不需創意的日常性工作拴住他,如此才能將他的才華源源不絕地激發出來,許多精彩的企劃將因此不斷湧出。可惜的是這種人通常隻擁有企劃的頭腦,欠缺執行的毅力。

其實一個健康的人不會控製不了自己的動作,我們每一個人的動作都是受大腦的控製的,我們的生理結構就決定了我們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大腦中所想到的一些事一般都會表現在我們的動作上,因此隻要你能細心觀察,運用科學方法去揣摩,就不難看出別人的心理活動。有一些看起來不經意的小動作,其實都可以充分透露出一個人內在的秘密與心思。所以,隻要了解到了這些身體語言的秘密,那將會使你擁有一雙鷹一樣敏銳的目光,使你瞬間看透別人的謊言與他的真實意圖,像是一個讀心術的專家一樣,你可以更準確、更迅速地識別他人,這樣你就會贏得交往中的主動權,從而在任何工作中都會比別人更加出色。

從嘴來了解對方

嘴巴和麵部表情是感情的兩大表達途徑。嘴巴最顯著的動作是笑,笑是最容易露出牙齒的動作。動物露出牙齒可以解釋為威嚇對手的表情;而猴子露出牙齒時,大多卻表示出服從的心理。

人的笑所表達的內容則較為豐富,人的笑容可以分為許多種,有微笑、大笑、傻笑、狂笑、苦笑、嘲笑、含蓄的笑、忍不住竊笑、皮笑肉不笑等等。能表達“笑”的語言有很多,笑的麵部表情的變化也不少。一般而言,有“笑”的場合,氣氛都較為輕鬆。而當場麵尷尬或空氣緊張時,突然有一個人講個笑話引起大家發笑的話,緊張的局麵馬上就可以得到緩解,由此可見笑的魔力之大。此外,總是麵帶笑容的人較容易使人接近,會增加雙方的親密度,迅速增進友誼;若是在較正式的談話場合,如商業談判及討論會議中能夠始終露出笑臉,更有助於談判的順利進行和問題的解決。

笑是嘴的一種很開放性的表達感情的方式,但是從嘴部的其他動作中,又能傳達出什麼意思呢?

經常舔嘴唇的人,大多屬於思維活躍、頭腦靈活型。他們判斷事物準確,從不主觀臆斷其好壞,說話總是有理有據,而且無論觀點遭到多少人的反駁,大多能自圓其說,令對方不得不點頭稱是。不過,這種人也有心術不正的一麵,當其欲為個人謀利,或個人利益受到侵犯時,一般會采取打擊報複,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哲學,如果你的身邊有這種人,最好敬而遠之,惹不起,還是躲得起的。

有的人喜歡將自己的舌頭在口腔內打轉。有這種習慣動作的人,通常對對方缺少尊重,抑或是對你的看法與觀點表示不滿和不同意。這種人的生活態度並不是很嚴謹,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和事情,由於個性較孤傲,所以很難令人接近。但是這種人絕不是人性險惡的小人,他們大多喜歡隨遇而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是他們性格的集中體現。如果你是一個自尊心不是很強,而又時時需要輕鬆快樂一下的人,這樣的朋友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嘴唇緊閉,下唇幹燥。這種人從氣質類型上來講,屬於抑鬱質的人。他們多懷有一種杞人憂天的心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者,就算偶爾地開懷一次,也會馬上想到壞的方麵,從而更加痛苦。

壓緊下唇。如果女性有這種習慣性動作,則說明這個人內心脆弱,總是有一種不安全感,這不僅表現在壓緊下唇上,其他如雙腿並緊、雙手環抱於胸前等動作,都反映出這一心理狀態。如果是男性有這一習慣,則大多是故作緊張,可能是想掩飾什麼,或有別的目的。否則,他很可能為一個習性女性化的人。

用力上下咬牙,使兩頰肌肉顫動,麵頰抽筋。這種人性格外向,屬於易暴易怒,缺乏冷靜的類型。隻要是他看不過去的事就要管,聽不順耳的話就要說,甚至有時會因此與人拳腳相加也十分有可能。與這類人交往應摸透其脾氣秉性,不然就適得其反,交友不成反結仇了。

除了嘴部的動作,我們也可以從口頭禪來了解一個人。通過口頭禪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個人的個性,但是有些人通常對於自己的口頭禪,反而不怎麼留意。

就拿口頭禪為“但是、可是”的人為例。當對方說的話我們不表示認同,或者保持否定的態度時,便會使用“但是”這個轉折語,當我們認為對方所說的是錯誤的,想要反駁或推翻他們的言論時,也經常使用“但是”這個詞語。

然而有一種人,不論什麼時候,都喜歡使用“但是”這個連接詞。他們如果想要打斷別人的話題時,就會以“但是……”來作為開場白。一般在“但是……”後麵所接的句子應該是否定的,但仔細聽他們接下來所發表的意見,其敘述的內容,根本是與剛才所述大同小異。這種時候似乎沒有使用“但是”的必要,他們之所以如此,其用意隻是為了不想一直扮演“聽者”的角色,而希望他人的焦點都轉移到自己身上。

其實想要提高自己價值的方法有很多種,根本沒有必要選擇否定對方的這種方式。他人的觀點是正確的,自己的看法也沒有錯,“你是你,我是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思想,但是,偏偏就有人是屬於那種不否定別人就無法肯定自己的類型。這種老愛說“但是”的人,心中就時常存有否定對方的攻擊性心理。隻要能將對方貶低,就覺得自己變得很偉大。

正因為如此,這類型的人便常常喜歡濫用“但是”這個詞,為反對而反對,為否定而否定。如此一來,原本愉快的談話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即便如此,這種類型的人還是對於他人的感覺無動於衷。

他們喜歡接近可以讓他們自己充分感受到優越感的人。例如:遭到主管斥責以致情緒低落的同事、剛失戀的友人等,因為這些人心情鬱悶,自信心盡失,所以和他們相處,自然會感覺到相當的優越感。而他們對這類不具威脅性的人,反而會靜靜地聆聽其心聲,並頻頻認同地點頭,表現異常地親切。但是,要注意這並不是他們發自內心的真正親切,切莫誤認為他們是“和藹可親”的人,否則吃虧上當時就後悔莫及了。

有這樣一類人,喜歡常說“所以說”。“所以說……”是用在強調並且延續之前所提過的事情,或者作為結論時的用語。“這件事的情況是這樣的……所以說,會變成現在這樣也是正常的,不是嗎?”、“…所以說,我以前不就提醒過你了嗎?”、“所以說,那件事本來就應該如此。”

常把“所以說……”掛在嘴上的人,是經常會把之前自己說過的話,加以強調其正確性並下結論的類型。他們認為自己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了解所有的事情,頗有先見之明。

當別人說出事情的結果時,他們總是會說:“我之前不就說過了嗎?我早知道結果會是如此。”特別強調自己對事情的發展早已經了若指掌。他們絕對不會說:“是啊!你說的對,我也是這麼想。”而總是說:“所以說,這件事情就是這樣,我之前不就說過了嗎?”態度表現得非常強硬、傲慢,並且喜歡將所有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

他們認為自己所說的話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並有鄙視他人的心理。說話完全不顧及對方的心情,因此對方常會為了他們這種隨意踐踏他人的態度,而受到傷害。所以,常常把“所以說……”掛在嘴邊的人,容易惹人討厭而自己完全不自覺。事實上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傲慢、令人厭惡的人,反而認為自己相當值得同情。因為他們得不到眾人的認同、理解,周圍的人都不願意去傾聽、去了解他們的事,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寂寞之感。因此常在心中呐喊著:“所以說,我之前就警告過了,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聽我的話呢?”

如果多了解他們一些,就不難發現其實要和這種類型的人相處並不困難。因為他們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渴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見識廣博,什麼都懂”,所以如果想和他們好好相處,隻要在這一點上多忍耐擔待一些就行了。

有的人喜歡在嘴邊掛著“對啊”。“對啊!”這個詞語是用來肯定對方說的話,這是毋庸置疑的。“嗯!對啊,就如同你所說的。”、“對啊!確實是這樣,我也有同感。”類似這些用來讚同對方、認同對方的話,會讓對方聽起來格外舒服、順耳,非常高興地以為原來你的看法和他一樣。

他們不是屬於自我意識強烈的類型,個性表現上也不強烈,更不會勉強別人照著自己的步調走,他們比較能體會別人的心情,不會硬要別人凡事都必須順著自己的意思來做。

實際上,他們並非發自內心、謙虛地認為別人說的話都是正確的,他們之所以常常將“對啊”這句話掛在嘴邊,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和別人相處融洽,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圓潤、順利而已。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這類型的人會希望自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圓潤、順利呢?這當然是為了自己著想,希望能借此得到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