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這類型的人認為,在允許的範圍之內,一些無傷大雅、不影響大局的小事,可以盡可能地去配合他人的步調,無須事事斤斤計較,而引起不必要的摩擦。這樣不僅可以營造和諧歡樂的氣氛,而且自己也會成為受歡迎的人物。比起老是用對他人品頭論足、憤世嫉俗的態度與人相處,這種可是簡單快樂多了。
可是如果你遇上這種類型的主管,先別慶幸。他們總是會善解人意地回答:“嗯!嗯!對啊!你所說的,我十分理解。”不過當事情進入最後決策階段時,他們還是會要求你照他們的意思去做,而且在這一點上他們是相當固執的,無論你提出什麼意見都是徒勞無益,他們一步也不會退讓,跟平時對任何事情都說“對啊”的樣子完全不同。
“對啊!是的!”一方麵來說是肯定對方,但從另外一方麵來看,卻也可能是敷衍對方的一種手段,他們對於對方的意見不屑一顧,甚至連反駁都懶得反駁。這種人是會算計他人、不可不提防的危險人物。
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的口頭禪是“還是”。常使用“還是”的人,給人的印象通常多為運動員。“嗯……我還是認為興趣重於工作。”、“果然還是部長厲害,我們真是要向部長看齊才行。”這類的話語,一般來說,是用於肯定的語氣中。例如,“之前就料想會這樣,果然不出所料,還是應驗了”等等,用“還是”來更加確定之前所說的事情。喜歡說“還是”的人,雖然自己的主張相當明確,但是對於他人的意見也表現出絕對的尊重。這類型的人,多屬於沒有特殊癖好、個性爽朗、直率的人,和他們相處大致上都會非常和諧融洽。
他們並不是屬於沉默不語的類型,但也不是那種主動把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的人。你可以試探性地詢問他們:“這個東西,你覺得如何?”他們會這樣回答你:“嗯,還不錯!”之後若再詢問其他的意見,“那……這個,你覺得如何呢?”這時他們可能還是會回答:“嗯,這個也不錯!”表麵上,他們好像很清楚地回答你,但事實上什麼都沒有回答到,或許他們對自己的想法其實也不清楚吧!
這種類型並不是會深思熟慮的人,因此若要請他們幫忙或請他們表示意見時,要先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才好。他們並不是居心叵測的人,若有幸遇到這類型的主管,他一定會不吝於指點你。另外,這類型的人個性很隨和,是宴會、派對上製造氣氛的能手。總而言之,這類型的人樂於與人相處,是非常好的同事,同時也是行事隨和的上司。
雙臂交叉表示防衛心強
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是一種防禦性的姿勢,防禦來自於眼前人的威脅感,保護自己不產生恐懼,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也代表著對眼前人的排斥感。
這個動作似乎在傳達著“我不讚成你的意見”、“嗯……你所說的我完全不明白”、“我就是不欣賞你這個人”。當對方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與你談話時,即使不斷點頭,其內心其實對你的意見並不表示讚同。
也有一些人在思考事情時,習慣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一般來說,有這種習慣的人,基本上是屬於警戒心強的類型。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畫下一道防線,不習慣對別人敞開心胸,永遠和對方保持適當的距離,冷漠地觀察對方。
防衛心強的人,大多數是在幼兒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親充分的愛,例如:母親沒有親自喂母乳、總是被寄放在托兒所、缺乏一些溫暖的身體接觸。在這種環境之下長大的人,特別容易表現出此種習性。
著名的日本演員田村正和,在電視劇中常擺出雙臂交叉抱於胸前的姿勢,因此他給觀眾的感覺,絕不是親切坦率的鄰家大哥,而是高不可攀的紳士。他不是那種會把感情投入對方所說的話題中,陪著流淚或開懷大笑的類型。他心中似乎永遠藏有心事,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一道看不見的牆。這種形象和他習慣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的姿勢,似乎非常的符合。
個性直率的人通常肢體語言也較為自然。當父母對孩子說“到這兒來”,想給孩子一個擁抱時,一定會張開雙臂,擁他入懷。試試看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對孩子說“到這兒來”,孩子們絕不會認為你要擁抱他,而是擔心自己是否惹你生氣,準備挨罵了。
觀察一下對方,是習慣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還是自然地放於兩旁呢?自然放於兩旁的人,較為友善易於親近,並且可以很快地和你成為好朋友。不過,若你有不想告訴他人的秘密,又想找人商量時,請選擇習慣將雙臂抱於胸前的人。因為太過直率的人守不住秘密。而習慣於雙臂抱胸的人會將你的秘密守口如瓶。但是,要想和這種人成為親密的朋友,可能要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
寬容體現境界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古話其實是一本棋譜的名字,不僅可以用在下棋上,更是一種人生智慧。這是一種寬容,一種瀟灑;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偉大的仁慈。我們人生在世,為人處世,即便我們再出色,再有過人之處,也應當以寬大為懷,做一個虛懷若穀的人。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生活,是人生的幸福,它會使你忘卻所有的煩惱和痛苦。寬容是一種處世的智慧,寬容是一種思想的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對別人的寬容是對自己道德的最高褒獎。
一位女子在匆匆行路時吐了口痰,不巧風卻將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子上的痰漬,但小夥子惱怒地不肯讓她擦,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我來給你擦去好嗎?”但他執意不肯,堅持讓她舔。這時,街上圍觀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鬧著、笑著。無論這位女子怎麼說“對不起”,小夥子就是不依不饒,不肯原諒,非讓她舔去不可。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小夥子被打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他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無影無蹤……
其實,我們並不是要勸告大家支持哪一方,隻是讓大家明白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道理。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人與人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本無大的利害衝突。“不饒人”可以把小事變成大事,這樣會增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所以說,做人還是要厚道。
我國南宋時有一個叫沈道虔的人,在自家菜園裏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從外麵回家,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偷夠了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愧地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
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送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裏。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很像。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是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曆史小典故裏提到的古人,都為“別人不好處”掩藏了幾分。沈道虔和曹節表麵看來,好像是很傻的,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是在更深層次看來,卻用實際行動顯示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為人。偷蘿卜、拔筍、爭麥穗都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為什麼要深刻譴責?誰會甘願作奸犯科,幹這種為人不齒的醜事,如果能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他自慚改過,改過自新。鄰居錯認豬,盡管有其自私的一麵,但失豬對一般人家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古人們竟然一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也無所謂,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當然,我們在學習這個例子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具體問題,比如你家的經濟條件是否允許你能承擔一隻豬的損失。
但是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我們所謂的掩藏別人,隻是掩藏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的一般性的小過錯而已,特別是針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那些並不是超越底線的過錯,是人民內部矛盾,而絕不是包庇犯罪之類的事。這是絕對不能混為一談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做人原本就是很簡單的事情,生下來,活下去,為什麼一定要弄得那麼複雜。互相猜疑、猜忌,把那些原本簡單明了的問題變得複雜,而稍有一點寬厚之心就可緩解人與人之間的巨大矛盾,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這會讓世界更加美好,讓社會充滿笑容。
通過辦公環境看對方性格
在辦公室裏,每一個人的抽屜都可以暴露出他的性格。美國一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奈醫生經過長期實驗,已經證明可以從抽屜分析一個人的性格:
1.異常整齊的抽屜。
通常是辦事極有效率的人。他們的目標崇高,不喜歡浪費時間,什麼事都要有個預算和計劃,但相對的,這種人不太接受一些計劃以外的變量,應變能力顯得不足。
2.抽屜裏習慣放置紀念品。
有些人喜歡把舊信件、學生舞會的節目表也放在抽屜裏。這些人性格較內向,喜歡保留美好的回憶,情感較脆弱且容易受傷害。
3.亂七八糟的抽屜。
有些人喜歡把所有東西都塞進抽屜裏去,而且不會疊放整齊,這類人性格隨和,對小事不會介意,平時做事缺少計劃,也不喜歡把事情規劃得太詳細、想得太遠,但卻比一般人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較強。
另外,美國一位效率研究專家經過調查發現,從一個人在工作時的辦公桌上的情形,可以看出其主人的某些性格和心理特點。
1.疊式性格。
平時總能把桌麵上、抽屜裏的所有文件材料都疊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這類人工作有條理,組織能力較強,辦事效率高,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他們凡事小心謹慎,一絲不苟;但往往缺乏開拓與創新的精神。
2.塞式性格。
桌麵上可能很幹淨,一塵不染,但抽屜裏卻很亂,不管什麼東西都一股腦地統統塞進抽屜裏。這種人多半聰明、機靈,喜歡做表麵文章,隻注重外觀,投機取巧,文過飾非。此外,這類人大都作風渙散、懶惰,為人不太可靠。
3.散式性格。
桌上的文件東放一堆,西放一堆,既沒有歸類,也區別不出輕重緩急。這類人工作沒有頭緒,幹起活來有頭無尾,很難集中精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4.堆式性格。
桌上如同垃圾堆,文件資料亂堆亂放。這種人工作能力差,缺乏條理性,也缺乏責任心,應該從頭接受訓練,或改做其他職位較低的工作。
唱反調者是意見的主要發聲者
在會議進行中,討論結果會有向操控者一麵倒的情形,但是,偏偏就會出現一兩個人固執己見提出相反的意見。當所有人都希望會議盡可能地越早結束越好時,隻要有這號人物存在,會議就永遠開不完,隻要這位人物肯無異議點頭,會議便可結束。但是,偏偏就是會半途殺出個程咬金來,讓大家無法如願。話雖如此,就公司的角度來看,這種人正是公司所需要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當所有人很輕易地通過某一個案子後,這個案子在付諸實行時通常會無法順利完成。因為若沒有反對意見的提出,大家便不會再三地檢討它,討論其是否有何不妥之處,這種準備不足的計劃一旦開始付諸實施,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敗的可能性極高。
“如果變成這種情況,不是很糟糕嗎?”唱反調者提出反對的意見,試圖勸服大家。“如果改成這樣做的話,就應該沒問題了。”、“若發生這個問題,我們就用這個計策來補救吧!”如此一來,大家互相商討對策,將這個計劃變成零缺點的方案。總之,反對者越多,或是反對的聲浪越大,計劃方案就會越趨於完美。
此外,當所有人異口同聲支持某個方案時,能夠獨排眾議、敢於提出異議的人,則具有不隨波逐流的見識及較強的判斷力。
根據美國學者傑尼斯的分析,當優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會有危險的樂觀論調產生。因為優秀的人,通常對自己充滿自信,認為自己所做的事通常都能夠成功。因此,對自己的計劃相當有自信。
才能平凡的人聚集在一起時,他們所考慮的問題多傾向於“這樣的話,應該沒問題吧!”、“還是想想比較安全的策略吧!”之類,這種人傾向於選擇一條不會失敗、保證安全的路來走。
在優秀的人群中,若有一人稍具憂患意識,便能成為團體中的防波堤。“這樣做不是很危險嗎?”、“如果演變成這種情況時,應該如何應對呢?”等等,事先考慮到尚未發生的事情,想象若有不好的結果出現時,該如何去處理,這種凡事三思而後行的態度,在充滿自信的精英分子看來,或許會覺得有些多餘,但是團體中這種人的存在卻是不可或缺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人雲亦雲的情況下,能提出不同的意見,將為停滯不前、保守的社會注入一股新活力。
不論你是屬於團體中的哪一種人,切記絕不可忽視這些少數分子的影響力。若你將這些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排除在外,那將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一個真正聰慧的賢者,對於他人的意見,即便是反對的意見也好,都能從中挑出有利的意見。
通過座位來判斷對方
其實,小小的座位,其中含義頗深。就像會議時的座位,有時固定,有時不固定,在沒有特意安排的情況下,一般人往往會習慣性地選擇某些位置。借助每個人所選擇座位的不同,我們可以以此來判斷對方是敵是友。
比如說,坐在你鄰座的人,和你的關係應該是較為親密,會議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和你持相同的意見!有些人平常和你雖然不是那麼親密,但關係也還不壞,借助偶爾坐在鄰座的機會,彼此更容易發展出同仇敵愾的情誼,若彼此能夠相互合作,可以使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隔著桌角,和你成90°角而坐的,是屬於八麵玲瓏型的人,他們總是拉長耳朵注意傾聽別人說話。這種人絕不會和你處於敵對的位置。個性圓滑的他們和任何人皆能愉快地交談。
另外,對於選擇坐在你正前方位置的人,則要特別注意,這些人和你存有敵對的關係。坐在這個位置的人,隨時會提出和你相左的意見,是相當容易和你產生爭論與摩擦的對象。或許你們之間的關係原本就不好;也可能是因為偶爾坐在你的正前方,導致你們之間出現意見不合的情況;又或許是對方心中原本就想對你開誠布公地說清楚,而故意選擇坐在你敵對的正前方吧!
坐在斜前方的人,似乎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和你說話的意願。他們並不想和你親近,也沒有意圖要和你爭辯。總而言之,就是不想和你有任何的瓜葛的人。
以上所述種種,並不僅限於在多數人的情況下,當你在桌前選好位置坐下後,隨後進來陸續選擇不同位置坐下的人,這時,他們選擇的座位便代表了他們心中對你的看法及態度。
若對方選擇了你斜前方的座位時,則表示他並不想和你交談,既然如此,你也無須自討沒趣,以免碰了一鼻子的灰。
若坐在你正前方的人,正企圖想找你麻煩時,你不妨若無其事地將身體轉開,和他成90°角,來避開他的挑釁。
開會時,主持會議的人,也就是你的主管,或者是這個小組的領導者,是坐在哪個位置呢?由他們所坐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出這位主管是屬於哪種類型的人。
首先,讓我們看看長形會議桌的情況。若你的主管選擇坐在較短一邊正中央的座位,表示他是相當重視解決問題的類型。在討論一個議題時,他的心中已有既定的想法,聽取眾人意見的同時,他不斷地將自己的想法,半強迫性地推銷給大家,逐漸地統一出結論。在他們主持下的會議,很少會有冗長的情況發生,他們能夠很有魄力地將問題導入結論,不會拖泥帶水,有著非常強勢的領導作風,可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獨裁者。
若選擇坐在較長一邊的中央座位,這類型的主管,與解決問題相比,更重視的是人際關係的調和。他們召開會議的主要目的,與其說是要討論方案,不如說是想借此得知每一個人的想法,傾聽眾人的心聲。對他們來說,會議是個交換意見、交流心得的場所。大家齊聚一堂,互聽心聲,激發大家對團體的歸屬感、向心力,調和彼此的關係。借助會議中大家發言的情況,判斷誰和誰感情深厚,誰和誰意見不合等等。
另一種狀況,如果會議上沒有明確的領導者,而是一個大家地位均等的討論會,這時,選擇坐在正中央位置的人,通常是個性積極,具有大將之風的人,自然而然他會整合眾人的意見,擔負起統籌的工作。如果你擁有支配眾人的能力,不妨試試看坐在正中央吧!
至於圓形桌和長形桌,又有很大的不同。在會議室或辦公室中,我們很少會看到圓形的桌子。圍坐在圓形桌旁,我們很難看出誰才是當中的領導者,不似長形桌的針鋒相對,圓形桌營造出一種和睦的氣氛,少了上下尊卑的關係。雖然圓形桌看不出領導者與部屬間的區隔,但一般而言,坐得距離較為疏鬆的那一方,大多為主管或是領導階層。
教育背景決定個人素養
法國文藝史學家泰納在他的經典著作《藝術哲學》中指出:藝術是人所在的環境、種族和時代三方麵來決定的。對人而言,其出身、生活的環境,尤其是他所處的學習背景,都對一個人的性格、氣質等有著很大的影響。
不隻是在藝術創作上,就是在我們身邊的現實生活中,是否受過教育和受教育層次的高低對一個人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人,其實就是他受過教育的綜合體。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的普及麵也越來越廣,人均教育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雖然其中還是有很多問題懸而未解,但不管怎樣,小學、中學教育都可以算是普及性的教育,這種學習往往都是從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開始,培養一個人基本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這種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大,會伴隨人的整個生命。此階段人的發育才剛剛開始,是性格塑造形成的初期,很容易接受外來的新事物,沒有是非辨別能力,是精華糟粕一並吸收的。
所以,人在這個階段就是最適合學習的階段,不管學校灌輸的是什麼樣的觀念都可能被接受並影響其一生。所以這階段的正規學習是最為重要的,即便是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會成為其一生難以克服的根性。對一個人今後的道德觀、是非觀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隨著最近幾年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大量擴招,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高等院校。考上大學已經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高等教育偏向於培養專業性、高水平人才,這對一個人今後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
讓人不得不注意的是,教育可不僅僅是對人的性格、素養、情操有著近乎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麵教育對每個人的收入水平也有一定的影響。有統計數據表明,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國城鎮職工年均教育收益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相對於那些隻受過小學教育的人而言,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的年均教育收益率依次為3.4%、5.2%、5.8%、6.2%和8.5%。但是,教育並不是影響一個人收入的根本性因素,地區差異、行業差異、單位所有製差異、職業差異等因素對個人收入的影響也都非常顯著。
舉個例子,南京理工大學1999年招收的12名大專生,現在是英國一些知名高校的碩士生。在國內,低於本科錄取分數線的高考成績使他們隻能就讀於學曆層次為大專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可在英國高校學習兩年後,他們不僅拿到了學士學位,還獲得了一些英國名校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在國內讀大專時,他們被老師認為是基礎較差,自製能力較弱,上課不愛提問,有點懶散的學生,可在國外讀了兩年後,父母說他們變得非常自信、獨立,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都有很大的提高。
由此對國外教育著眼於教育的“人性化”和“創新性”的開發可見一斑,國外的教育製度更好地做到了因人施教,不同於國內的“精英教育”。在這樣不同的學習背景下,自然會對人形成不同的影響。不過,這也是因為不同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如果國外也擁有著如此眾多的人口和急於解決的問題,恐怕要比我們現在還要嚴格得多。但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傾向於不重學曆重能力,比如在全世界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明確地表明:你的學曆隻代表3個月而已,這也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且現代國內也出現“海歸”變“海待”的現象,可見,目前用人單位越來越側重於一個人能力和經驗的考察,而非單憑學曆以及留學背景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