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學會選擇,得失融於細節(1 / 3)

善於選擇,快樂人生

傳說清朝乾隆皇帝在一次殿試的時候,給舉子們出了一個上聯“煙鎖池塘柳”,要求對下聯。其中——位非常聰明的舉子隻略略想了——下,就直接說對不上來。另外的舉子們都還苦思冥想時,乾隆就直接點了那個回答說對不上的舉子為狀元。這件事讓當時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驚奇,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個上聯的五個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偏旁,幾乎可以說是絕對。第——個說放棄的舉子肯定思維敏捷,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難度,而敢於說放棄,說明他有自知之明,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上。

一個人在麵對各種誘惑時,善於選擇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而放棄是顧全大局的果斷和膽識。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唯一的導演,隻有那些善於選擇和放棄的人才能笑看人生,擁有海闊天空般的人生境界。

在人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大大的行囊,如果裝的太滿了,就會很沉,很重,很累。——個生命背負不了太多的行囊,不放棄舊的,就無法拿起新的。隻有學會放棄那些本該放棄的包袱,我們才能輕裝上陣,——路高歌;隻有學會放棄,走出煩惱的困惑,生活才會倍感絢麗和富有朝氣。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很多。如果一味地糾纏在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上,拚命地去追求那些本該放棄的東西上,而本該苦苦追求的卻無暇顧及,到頭來隻能是竹籃打水——場空。如果說執著是一種精神,那麼放棄則是一種勇氣和境界。得不到的或不該得到的,就應該果斷放棄。匆匆的生命,有限的人生,不允許我們四麵出擊分散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以免在大好時光中忙忙碌碌而終無所成。

拋棄無謂的痛苦,扔掉憂心的煩惱,忘記失敗的沮喪,封藏痛苦的記憶,堅定地把許多的過去踩在腳下,留在身後,隻有這樣才有利於我們輕裝上陣。放棄也是——種選擇,而且這樣的選擇往往都是明智的選擇。選擇了瞬間的清醒,就等於選擇了永恒的成長。

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東西,正是因為選擇了不同的東西,從而成為了不同的我們,而人們選擇了不同的東西就等於選擇了不同的生活,選擇了自己的命運。著名哲學家阿納哈斯說:“人生有不同的滋味,想要品嚐到什麼樣的滋味,一切在於自己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選衣服,選朋友,選伴侶,選工作,選時機,選環境……人人在選擇,人人被選擇。選擇,是為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選擇的過程是一個痛苦而快樂的過程。

快樂人生由自己選擇

阿納哈斯曾問一位種葡萄的人,一棵葡萄樹上有多少果實,那個種葡萄的人答不出來。阿納哈斯告訴他說:“至少有三種。一種是快樂;一種是痛苦;一種是糊塗。”阿納哈斯用葡萄比喻人生,他認為人生有三種過法,有的人會很快樂,有的人會很痛苦,有的人是渾渾噩噩的,不知所以。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最終都是由自己去選擇的,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呢?

有一位年輕漂亮的美國女子,在新婚的時候,隨參軍的丈夫一道住進了兵營。蜜月還沒有度完,丈夫就接到命令,到沙漠腹地去參加軍事演習,把她一個人孤單單地留在了像集裝箱一樣的小鐵屋裏,她感到憂傷而寂寞。

她寫信向父母抱怨,說想離開這鬼地方。父親的回信隻有簡單的三句話:“你咒罵,你傷心,日子一天天過去。你快活,你歡樂,日子也一天天過去。你選擇哪一種活法?”看了父親的來信後,她感到很慚愧,決定改變自己。

從此,她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一改往日的消沉。與當地人交朋友,與他們一起勞動,學習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風俗,熟悉他們的生活。把自己徹底地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去。

她的真心相待也換來了當地人對她的回報。她非常喜愛當地人的陶器與紡織品,於是,人們便將舍不得賣給觀光客的陶器、紡織品送給她做禮物。她投入到讓人癡迷的仙人掌和許多沙漠植物的生長情況的研究中去,掌握了土撥鼠的生活習性,觀賞著沙漠的日出日落,並饒有興致地尋找海螺殼……後來,她拿起了筆,兩年後,一本名為《快樂的沙漠》的書出版了……

沙漠沒有變,還是與以前一樣荒涼,當地的居民沒有變,隻是年輕漂亮女子的心態變了,是她自己選擇了快樂,掌握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位哲人曾說道:“每天早上我告訴自己,我有兩種選擇,可以選擇好心情,或者選擇壞心情。我總是選擇好心情,即使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我也坦然麵對,就像太陽落山、秋風掃落葉一樣自然而然。”

其實我們所謂的人生,往往就是指的一連串的選擇,而那些如空氣一樣充塞在我們心裏的快樂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東西。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道:“也許放棄,才能靠近你……”是的,學會選擇,學會放棄,有時候會更加貼近我們原本的目的。

自主抉擇命運

萬事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要時刻銘記這兩句格言。一個人隻有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天下,用自己的雙腳來行走天下,用自己的血汗來洗滌天下,這樣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為。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都會聽到有人怨天尤人:“老天為何對我這樣不公?”看自己手中拿的總是壞牌,徹底沒希望;看別人活的總比自己瀟灑,成功俱隨。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大誤區。深入到每個成功者的後麵,哪一個沒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成功的故事哪一頁不是由血汗和淚水寫成!天賦優越固然好,然而,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當我們的遺傳、環境、遭遇和經驗造就了稟賦不同的人時,我們該怎樣去麵對呢?

在我國古代的文學著作《莊子》中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上天賦予了子輿很多缺陷:駝背、隆肩、脖頸朝天。朋友問他:“你很討厭自己的樣子吧?”他回答說:“不!我為什麼要討厭它呢?假如上天讓我的左臂變成一隻雞,我就用它在淩晨來報曉;假如上天讓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鳩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變成車輪,精神變成了馬,我便乘著它遊世界。上天賦予我的一切,都可以充分使用,為什麼要討厭它呢?得,是時機;失,是報應。安於時機而順應變化,所以哀怨不會入侵到我心中。”

這位名叫子輿的古人是多麼坦然、喜悅地去接受、欣賞自己的缺陷,從不自暴自棄,而且順應客觀,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潛能,化劣勢為優勢。古人尚且如此通達,何況我們現代人呢?現實中就有這樣一種人,他的優勢可說得上比這位古人高出千百倍,也有才有智,就是經受不住別人的“語言炸彈”。最後,在自怨自艾中迷失了自我。如此的沉淪與自怨自棄豈不可惜?本來,這種人與幸運女神僅幾步之遙。稍作努力,他的人生就會是另一番風景了。但是,這關鍵的一步許多人就是難以逾越。

家庭、社會,許許多多、方方麵麵的事情,許多人,常常是不盡如人意。不湊巧的事、倒黴的事、煞風景的事,構成了生活畫麵中不協調的經緯線,組合成生活中不和諧的音符。憂愁也好,快樂也好,無可奈何、聽之任之也好,置之不理、耿耿於懷也好,它們都在您的眼前,在您的生活中,在您一生的點點滴滴中。

然而,不懂放鬆的現代人,每天都要生活在緊張的競爭氛圍中。這是對我們任何人的身心健康都沒有好處的。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不良的社會環境裏,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學會超脫,學會自尋快樂,隻有如此,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輕鬆愉快地去生活。這樣做,首先得排解一切揮之不去的陰影,才能走出怨歎的怪圈。哀歎命運的不公,怨歎自己天生命不好,在搖首歎息之際,也就將命運交給了別人,那到底怪誰呢?

不論如何,我們都該明白,任何一個人命運的好壞,都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會永遠被別人所操縱。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永遠幸運,也不可能永遠被厄運糾纏。要相信,命運由我們自己創造,命運其實並不神秘,也不遙遠,命運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在整個人生的漫長旅途上,隻要你奮鬥了,努力了,拚搏了,但你依然屢遭挫折,連栽跟頭,那你也用不著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要理智地接受和承認現實,並進一步找出遭到挫折和失敗的原因,再進而改變現狀,最終改變命運,這才是智者的選擇,這才是強者的人生!

學會選擇,走向成功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岔路口,每到一處都不得不去進行選擇,否則就會停滯不前,我們每一個人隻有學會了如何選擇才能取得長遠的成功。一個人如果有時間坐下來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時,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對當初選擇的後悔。有人說:“人生的悲劇說穿了就是選擇的悲劇。隨便選擇機遇將會失去更好的機遇。”我們姑且不去議論前半句話是否是事實,但就人生的機遇而言,後半句話倒是值得去重視。

李軍是北方一所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時,一家國內知名企業執意要錄用他,另外幾家外資企業也要接收他。但李軍認為,憑著他的文憑和學識,完全有能力在高一級的企業或機關任職。於是,他拒絕了這些企業的聘請。

經過一番異常激烈的競爭,李軍終於在一家中央直屬機關上班。在機關裏,李軍的工作是對大量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這與他所學的專業相距十萬八千裏。李軍最初的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退著,逐漸變得心灰意冷起來。工作也不斷出現失誤,而且由於出差時私自旅遊而耽誤了工作,受到主管領導的嚴厲批評。幾年過去了,李軍原來的專業知識不但沒有派上多大用場,反而慢慢忘得一幹二淨了。有些時候,李軍也想過要調動工作,但專業特長已經無法體現,難以找到順心的單位。又過了幾年,因為他的工作沒有多大起色而一直沒有得到升遷。這時,他才深切體會到“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道理。

如果李軍當初能夠認清形勢,接受當年國企或外企提供的機遇,用己所長,避己之短,那麼,他的命運便會截然不同,或許此時正邁步在人生事業的巔峰上。

蘇聯心理學家索爾格納夫認為:在發揮自己的最佳才能時,不要把“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同起來。而這點,又常常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高材生李軍選擇的職業,隻是他最初想做的,而且在他看來,他也是“能做”的,數據統計和整理對於一個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來說,當然算不上什麼,而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他選擇的並不是自己“能夠做得最好的”,這就是悲劇的根源所在。

索爾格納夫還這樣說過,每一個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應該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帥杖,就拿槍;沒有槍,就拿鐵鏟。如果拿鐵鏟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帥杖卻總是打敗仗強上千百倍,那麼拿鐵鏟又何妨?索爾格納夫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合理選擇人生之路的重要性。

趙本山還是一個農民的時候,有人說他是重活幹不成,輕活不願幹,就光會耍個嘴皮子。後來,他毅然選擇了文藝之路,把嘴皮子耍成一門真功夫,成了文藝界的名人。

羅大佑的《童年》、《戀曲1990》等經典歌曲曾影響和感動了一代人。羅大佑起初是學醫的,後來他發覺自己對音樂情有獨鍾,所以他棄醫從樂,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

籃球飛人喬丹成名前曾嚐試轉行到一家叫做伯明翰·巴倫斯的二流職業棒球隊打棒球,但隻取得了很一般的成績,隻好怏怏而歸。後來,他選擇了打籃球,成為世界籃球明星。

伽利略是被送去學醫的,當他被迫學習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時候,他卻對歐幾裏得幾何學和阿基米德數學著迷,偷偷地研究複雜的數學問題,當他從比薩教堂的鍾擺上發現鍾擺原理的時候,他才剛滿18歲。

離斯特拉福德鎮不遠處有一座貴族宅邸,主人是托馬斯·路希爵士。有一天,剛二十出頭的莎士比亞夥同鎮上幾名好事之徒,扛著槍溜進爵士的花園,開槍打死了一頭鹿。結果莎士比亞被當場抓住,在管家的房間裏被囚禁了一夜。莎士比亞在這裏受盡侮辱,釋放後便寫了一首尖刻的諷刺詩,貼在爵士家花園的大門上。這下子惹得爵士火冒三丈,揚言要訴諸法律,嚴懲那寫歪詩的偷鹿賊。於是,他在家鄉待不下去了,隻好走上去倫敦的路途。正如作家華盛頓·歐文所說:“從此,斯特拉福德鎮失去了一個手藝不高的梳羊毛的人,而全世界卻獲得了一位不朽的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