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學會選擇,得失融於細節(3 / 3)

從前,有一位收藏家,他酷愛陶壺,收集了無數個茶壺,隻要聽說哪裏有好壺,不管路途多遠一定親自前往鑒賞,如果看中了,而對方願意割愛,花再多錢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壺中,他最中意的是一隻龍頭壺。

一日,一個久未見麵的好友前來拜訪。於是,他拿出這隻茶壺泡茶招待這位朋友。兩人開心地暢談著,朋友對這隻茶壺所泡出的茶水讚不絕口,並好奇地將它拿起來把玩,結果一不小心將它掉落到地上,茶壺應聲破裂,全場頓時陷入一片寂靜,每個人都為這巧奪天工的茶壺惋惜不已。

這時,這位收藏家站了起來,默默收拾起這些碎片,將他交給一旁的下人,然後,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說笑,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事後,有人就問他:“這是你最鍾愛的一隻壺,被打破了,難道你不難過、覺得惋惜嗎?”收藏家說:“事實已經造成,留戀碎壺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尋找,也許還能找到更好的呢!而知心朋友卻很難找。”

真正的放棄,不是認輸,不是無奈,而是一種境界,是在這個社會上尋求發展的一種必由之路。有些東西放棄永遠要比擁有好。漫漫人生路,誰不錯幾步?我們隻有學會了放棄,才能學會選擇,隻有如此才能輕裝前進,才能不斷有新的收獲。

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人做事,最好靈活處理,不能什麼事都爭強好勝,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頂,要知道,有些事,贏了其實完全沒有意義,甚至還有些事,贏了都還不如輸了。應該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處處和人硬來,最終可能雙方都頭破血流,懂得退讓並非是示弱的行動,而是智慧的表現。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智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一次,蘇格拉底在大街上與人辯論,結果被對方踢了幾腳,可蘇格拉底卻顯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有人對此迷惑不解,蘇格拉底解釋說:“我沒有必要去踢一頭驢子。”蘇格拉底將對方比喻成一頭驢子,也就是說,智者是不應該跟一頭驢子計較的。驢子是動物,它們沒有意識、思想,控製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才會做出一些粗魯的事情來。但是人類是有智慧的,如果與動物較勁,那與動物又有何區別呢?蘇格拉底運用這樣的思維,避免了一場“戰鬥”。

試想,如果換作別人,可能會衝上去與那個人扭成一團,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後果可想而知了。

一個哲學係的大學生騎自行車與一個青年相撞。青年破口大罵,大學生卻大笑不止。一過路人問大學生:“他罵你,你為什麼反而大笑呢?”

“罵人不過是把氣憤轉嫁給對方,”大學生說,“當他達不到目的時,他會更加氣憤的!”

大學生的做法與蘇格拉底很有相似之處。但如果,大學生接過別人轉嫁過來的氣憤,與青年對罵,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就引發了爭執。爭執的產生就這麼簡單,人人都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將責任推給對方,對對方大加指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點小事就由於相互的不依不饒而轉變成了大事,那時再要化解就相當難了。

其實我們可以從這些智慧人生中吸取對我們有益的人生經驗,退讓也許才是我們最好的化解方法。這不僅對我們有更多的好處,還可以讓我們的對手顯得更加尷尬。

有取有舍,自得其樂

有這樣一則寓言:南方的河裏有一條河豚,遊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繞過橋柱,反而生氣起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

蘇東坡就此議論說:“世上有的人在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結果遭到了不幸,就像這條河豚,‘因遊而觸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安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事情發生後總是責備別人,當然會有很多氣受了。河豚錯就錯在不會退避,不能退一步想一想。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能看清形勢,該退的時候就退,而是時時逞強,隻會使自己陷入孤立的處境;生意場上如果不能量力而行,退讓一步,可能會選擇錯誤的投資,損失慘重,那麼,種下的苦果隻能由自己來吞食。

據說有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因財政拮據,便想出了一個辦法:把中環海邊康樂大廈所在的那塊土地進行拍賣。這塊土地麵積大,屬於黃金地段,是非常有利可圖的地方。消息傳出後,有資產的人紛紛披掛上陣,連遠在港外的富商們也都趕來參加投標。一時間,香港碼頭、機場人滿為患,飯店老板個個眉開眼笑。

不過覬覦者雖多,有資格的就那麼幾個,真正打這塊地皮主意的,在香港隻有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和英國的“渣打銀行”。香港特區政府為了不讓港外人士購地,有意讓這兩家中的一個獲勝,便采取了暗中投標的方式,誰也不知道別人所投價格為多少。

李嘉誠心裏有打算,地皮雖好,也有個底限,否則買回來也是虧本,而渣打銀行必然拚命抬價,以扳回前幾次敗北丟的老麵子,李嘉誠報上20億港元。那渣打銀行活脫脫的英國紳士脾氣,底氣不足卻要打腫臉充胖子,又認為李嘉誠必定拚命抬價,於是豁出了老本,報出了34億港元的價格。結果當然是渣打銀行獲勝。正當銀行上下舉杯歡慶時,打聽消息的探子回來報告說,李嘉誠的報價比他們少14億港元,頓時一個個臉色變得死灰,總裁吃驚得連酒杯都掉在地上摔得粉碎,連連地說,英國紳士上了中國商人的大當。

李嘉誠精打細算,忍住了黃金地段的巨大誘惑,果斷的抽身而退,把燙手的山芋甩給了渣打銀行。如果忍不住,把自己的老本全部押上,有可能落個“失敗”的威風,又有何價值。這就顯示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妙處,凡事能夠量力而行,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成功。

所以我們說,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狡詐的商戰中,每個人都必須明白退讓的重要,退讓不是認輸,你要在退讓中體現出自己的魄力和智慧,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能保存住你的實力,要量力而行,而不是為了表麵文章而大傷元氣,這樣才是人生當中的妙招。看上去是退讓,實際上是逼近。

學會放下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找無際禪師,說:“禪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了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沙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快樂?”

無際禪師問他:“你的大包裹裏麵裝的什麼呢?”

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它,我才走到了您這兒。”

無際禪師聽完青年的回答,帶著他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無際禪師對青年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什麼?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你總是記在心裏,它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走得也比以前快多了。他終於明白,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學會放下,生命會如此輕鬆,如此愉悅!

以退為進

以退求進原本是兵法上的概念,是非常高明的處世哲學。因為隻有退後才能跳得更高,隻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隻有退一步才能進兩步。

在與人共事的時候,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這樣,你相當於把你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拴在了一起,別人自然會為你們共同的利益而盡心盡力。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尤能取得絕佳效果。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麵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了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麵,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時機的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達1220億日元。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日立公司就是及時運用了“退出”的策略,抓住了時機,保存了實力,獲得了成功。因此,作為企業決策者,當企業在危難關頭,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整投資方向,企業就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日立公司很好地詮釋了以退為進在商場上的效用。

但是,你必須搞清楚一點,這裏所說的“退”字,並非是消極地退出市場,“退”與“不退”有時的確需要經營者有過人的膽略,講求的是以退為進,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退,是看起來很像是退的“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者應冷靜、客觀、全麵地分析市場形勢,預測市場前景,正確掌握“退”的藝術。

在這個複雜紛亂的世界上,要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就必須要學會靈活,該進就進,該撤就撤,不能盲目行動,以致失敗。更不可為一時賭氣、爭麵子,導致全盤皆輸,而喪失了從頭再來的機會。

以退為進的心理誘導法,用在商場上是非常有效的。而以前,這種方法在兵法上也是屢試不爽,心理學家為推銷員設計出一種推銷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推銷員把自己想象成買主,即從買主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當買主對於推銷的產品提出批評意見時,要以退為進,裝出忘記自己推銷使命的樣子,同意對方的觀點,站在對方一邊說話。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爾·卡特遜在紐約舉辦訓練班時,租用的是一家大飯店的大禮堂。訓練班辦至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來多3倍的租金。後來打聽到,原來是飯店經理為了賺更多的錢,打算把場地出租給另外的人舉辦舞會或晚會。

卡特遜找到了飯店經理,對他說:“假如我處在你的地位,或許也會寫出同樣的通知。您是這家飯店的經理,您的責任是讓飯店盡可能地多盈利。您不這樣做的話,您的經理職位就難保住。大禮堂不出租給講課的,而出租給舉辦舞會的、晚會的,那你可以獲大利了。因為舉行這一類活動的時間不長,他們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這租金當然多得多。租給我,顯然,您吃虧了。”

卡特遜鬆弛了對方的戒備情緒,緩和了氣氛之後,繼續說:“但是,您要增加我的租金,結果將會是降低收入。因為,實際上等於您把我趕跑了。由於我付不起您所要的租金,我勢必要再找別的地方舉辦訓練班。要知道,這個訓練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的、受過教育的中上層管理人員,這些人到您的飯店來聽課,實際上起了免費為飯店做活廣告的作用。可以這麼說,您即使花5000元錢在報紙上登廣告,也不能邀請這麼多人親自到您的飯店來參觀,可我的訓練班給邀請來了,這難道不合算嗎?”在卡特遜的說服下,飯店經理終於放棄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讓訓練班繼續辦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