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梁紇野合顏征在而生孔子。
這句話給了後世很多的猜測。因為“野合”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算是一個不大好聽的詞。叔梁紇“野合”顏征在,到底是怎麼回事?野外苟合?私下裏麵結合?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孔子就是私生子。客觀地講,這種說法無所謂對錯,古人的私生子也不像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麼難聽,曆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是隻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且,司馬遷明確的講到了是“野合”,顯然不可能是隨便說的。但這場婚姻畢竟是合乎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習俗,是叔梁紇向顏氏求婚,顏家的父親同意讓自己的女兒嫁給叔梁紇的。
既然是從父命,為何又說是“野合”有一種解釋我覺得比較可信:叔梁紇和顏征在夫妻兩人的年齡差距太大,不符合周禮的規定,因此就叫“野合”。因為在那個時代,“野”這個詞和“禮”這個詞正好是一對反義詞。符合周禮的叫“禮”,不符合周禮的叫“野”。所以,“野合”不能理解為在野外苟合,或者是男女之間私下裏麵結合。
不管怎麼說,叔梁紇娶了顏征在之後,兩個人就到附近的尼丘山禱告,希望山神能夠賜予他們一個兒子。有意思的是,這個禱告真的應驗了,山神真的保佑他們生下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竟然成為中華民族的聖人。在魯襄公22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這一天,孔子誕生了。
孔子的父親一心想要傳宗接代,六十多歲的時候娶了年輕的妻子生下了孔子。老年得子的他為什麼要給兒子取名孔丘呢?這個名字到底有什麼含義呢?
孔子誕生以後,叔梁紇當然非常高興,也很感激山神對他的保佑,所以給孔子取名為丘,字叫尼。因為孔子在家裏排行老二,他不是有一個大哥,殘疾的孟皮嘛,孟就是老大的意思。老二在古時候叫仲,所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孔子的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父親感激尼丘山,而給他取了“丘”這個名,可能還和孔子生下來的長相有關。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邊,就講到一點,說孔子生下來以後,他的腦袋長得跟別人不大一樣,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一個盆地的形狀,像反過來的屋頂。所以孔子的父親就給孔子取了“丘”這個名字。
在孔子生下來不久,他的父親叔梁紇就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死了。我們知道,古人講三歲,一般可能就過了三個年頭,孔子9月28日生的,就算一歲了,第二年,也就是兩個多月以後,他就變成兩歲了,到了第三年,剛跨過年,他就變成三歲了。所以,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死的時候,孔子可能是跨過了三個年頭,實際的年齡也就一歲多一點。孔子這樣一個早年喪父之人,而且母親又那麼年輕,他會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
晚年的孔子,對自己的一生曾經有一個非常簡要的概括,這一段話非常有名。他說。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開始就立誌學習,把探究真理、傳播文化、追求道義作為自己的使命。到了三十歲,我就已經能夠堅定自立,有了自己的主見了。到了四十歲,我就不惑了,對於這個世界上很多的事理都能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的東西了,有了判斷力。到了五十歲,我知天命了,知道我的道德使命,也就是我這一輩子該幹什麼事,有什麼樣的使命。到了六十歲,我對於所聽到的一切,都能夠明白貫通,不再覺得不可理喻了,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了七十歲,我可以隨心所欲,但是我又不會越出法度,我既遵守法度,又隨心所欲,這是一種特別高的境界。
孔子既然在他的晚年,對自己一生有這樣的概括。下麵,我們就要按照孔子對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總結,來認識孔子,認識他的一生,以及他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所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