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孔子曾經對自己人生不同的階段做了簡要的概括,“吾十有五而誌於學”,說的就是他少年求學的經曆。年少貧寒的孔子十五歲就立誌學習,那麼他到底學習了什麼?他又是怎麼從社會下層士族一步步成為受人尊敬的聖賢的呢?
孔子晚年對他自己的一生做了階段性的總結,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他都有不同的追求,都達到了不同的境界。他對自己人生總結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十有五而誌於學”,也就是說,他從十五歲開始,就立誌於學,立誌於學中的“學”是什麼意思?這裏的“學”明顯地可以區分為三種層次。
首先,孔子本人是士族家庭出身的,士如果沒有出仕做官,就沒有俸祿,就沒有養家糊口的經濟來源。孔子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很年輕,而且一個女流之輩,怎麼樣能養活孔子?所以,我們相信孔子在十五歲之前,他一定已經擔負起養活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們說孔子在十五歲前後,不可能像我們今天一樣,進入學校裏學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他必須要先謀生。他的這個“學”,最先一定是學了很多下層人的謀生手段。這一點在《論語》裏邊,也確實得到了印證。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論語·子罕》。
太宰問過子貢,說你的老師真是一個聖明的人,他怎麼會那麼多才能,會那麼多的技藝呢?子貢就說,這本是上天使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的!孔子聽到後就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年少的時候出身低賤,沒有生活的來源,為了養活自己,所以我學會了很多“鄙事”。“鄙事”就是下層人的謀生手藝,就像今天補補皮鞋,補自行車輪胎等手藝。君子會有這麼多技藝嗎?不會多啊。這裏的“君子”指的就是貴族。貴族需要有這麼多的謀生技能嗎?“不多也”。為什麼不多?因為他不需要,君子不要為自己的生計發愁,所以君子所學的是文化知識,是傳統經典,是怎麼樣來統治人民。
所以孔子這句話實際也就是說,那時候孔子還不是一個君子。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
這是孔子曾經對他早期的弟子琴牢說過的一句話。“吾不試”,就是說我沒有被任用做官,沒有俸祿,為了養活自己,所以“故藝”,學會了很多謀生的手藝。從這能看出孔子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確實是非常艱辛的。
到孔子十七歲的時候,孔子的母親又去世了。孔子想把母親和父親按照當時的習俗合葬,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父親葬在哪裏。
古人的埋葬方式、祭奠方式和今天不大一樣,古人埋葬“不封不豎”,“不封”就是不把墳墓堆起來,“不豎”就是不在墳前種樹立碑。所以人埋了以後,如果不是家裏人,一般人找不到埋葬的地方。
孔子一直到十七歲的時候,都不知道父親的墓葬在什麼地方。以前不知道也就算了,因為不影響祭祀,但是現在母親去世了,他要把母親和父親合葬。母親一直到死,也沒有把父親的墓告訴他。孔子的母親是否不願意把孔子父親所葬的地方告訴孔子,這也是曆史上的一個謎團。不過我們因此大概可以猜測出來,孔子父母親的夫妻感情可能很不好,兩個人年齡差距太大,這麼個年輕的小女孩十幾歲嫁給一個武士,也許丈夫脾氣還很粗暴,可能孔子的父親嚴重地傷害過他的母親,所以兩個人感情可能不好。
孔子首先把母親臨時安葬在一個地方,然後到處打聽父親所埋葬的地方。最終打聽到了,再把母親遷過去和父親合葬。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就這麼一個人處理父母的喪事,沒有別人幫他,可以看出來孔子的早年是很可憐的。但是,一個人做事情做得這麼謹慎,也可以看出來孔子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來他與常人不同的地方。
孔子出身於卑微的士族家庭,而且父母早逝,所以為了養家糊口,孔子學習了很多謀生手段。少年時期的他雖然曆經了很多苦難,卻也顯示出迥異於常人的認真和謹慎。那麼身處下層社會的孔子,是如何一步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呢?
這個時候的孔子,已經長得身材很高大了。司馬遷說。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史記·孔子世家》)
九尺六寸有多長?現在人有不同的算法,有的說是1米92左右,有的說是2米1左右,甚至有人說是2米3左右。就算是1米92左右,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非常高的了。所以《史記》記載,當時的人們都把他稱為“長人”,而且一直詫異他為什麼長得那麼高。
在為母親守喪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情對孔子,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刺激。
這個時候魯國的執政是季氏,執政就是執掌大權的,相當於丞相。季氏發了一個通告,邀請魯國所有的士,來宴請他們一頓。這個季氏要邀請魯國所有的士,也是他收攬人心的手段。我們知道孔子的身份也是士,既然有這樣的通告,孔子也就去了,他當時還是穿著一身孝服去的。實際上,這不光是吃一頓飯的問題,這是一個身份的象征。季氏既然宴請所有的士,孔子不去,相當於放棄了士的身份,這是不行的,而且參加這樣的宴會,經常和士們在一起,和魯國的執政在一起,也為將來自己出仕做官打下一個基礎。所以十七歲的孔子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就興衝衝地穿著喪服去了。
到了季氏家的門口,孔子碰到一個人,季氏的家臣陽貨。陽貨擋在門口,跟孔子說,我們家主人請的是士,沒說要請你。這句話非常傷人,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你孔子是士嗎?你的家族是士嗎?孔子的家族到了孔子這一代,真的是已經衰落到不能再衰落了。連士的這個身份,人們都不大願意承認了。士已經是貴族的最後一個等級了,不獲得承認就變成下麵的普通百姓了,就沒有出仕的機會了。現在連士的身份陽貨都不承認,這對孔子的打擊非常大,他才十七歲,父親沒了,有誰幫他出頭呢?母親死了,有誰幫他擦去眼淚呢?他隻好一個人默默退下來,回家。
這件事情對孔子當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刺激,不過我們知道,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誌於學”了,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了,很多事情都必須要他自己作主。
孔子的士族身份不被社會所承認,這使孔子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那麼他到底是通過什麼方式才得到社會認可,贏得人們尊敬的呢?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十九歲的時候結婚了,不過這個記載可能有一點小問題。古人二十歲才算弱冠,弱冠以後才能結婚,所以孔子真正的結婚年齡,可能是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