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九歲的時候,到宋國去考察殷禮。我們知道宋國是殷商的後代,商代的禮儀在宋國保存最多,孔子此時要學習禮儀和傳統文化,他不光要在書本上學,還要實地考察。所以,他在十九歲的時候,到宋國去考察殷禮。而他結婚的對象,恰恰是一個宋國家庭,叫亓官氏。所以司馬遷可能把孔子去宋國考察和結婚這兩個時間放在一起記錄下來了。
孔子結婚的第二年,也就是孔子二十一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在孔子生兒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已經改變了魯國人對他的看法。
當魯昭公聽說孔子有了孩子,馬上派人給孔子送了一條大鯉魚去,表示祝賀。我們做一個對比,在十七歲的時候,孔子想參加一個貴族家的家宴被拒之門外,現在二十歲了,也就是三年過後,魯國的國君因為他有了兒子,給他送魚來表示祝賀,說明什麼呢?說明孔子通過自身的努力,已經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敬。孔子非常高興,因為魯國國君的這個行為,不光是一條鯉魚,它有象征的意義,他表明孔子已經得到了魯國最高統治者的認可。所以他很感激魯昭公,他當即決定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鯉。所以孔子唯一的兒子,就姓孔,名鯉,字伯魚。
也許大家會開始疑問,是什麼讓魯昭公對孔子特別禮遇呢?如果此時孔子還僅僅用“鄙人之事”的謀生手段,在自己糊口的話,魯昭公怎麼可能對這樣一個年輕人給予這麼高的禮遇呢?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此時的孔子已經非常熟悉傳統的儒業,具備了出仕的能力了。
那麼我們就要講到孔子所學的第二方麵的內容,就是謀仕之學。這個謀仕之學就是傳統的儒業,傳統儒業主要包括六個方麵的學問,禮、樂、射、禦、書、數,這就是所謂的六藝。為了生活,孔子也不免從事一些僅僅為了養家糊口的行當,但是,他畢竟是士族,他的服務社會的道路,隻能是傳統的儒業:學好六藝,為貴族服務,為政府服務,走上仕途。
“當時士族家庭多學“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以為進身謀生之途,是即所謂儒業。儒乃當時社會一行業,一名色,已先孔子而有。即叔梁紇、孔防叔上不列於貴族,下不儕於平民,亦是一士,其所業亦即是儒。”(錢穆《孔子傳》)
士族人家的子弟學了這些以後,就有了服務社會的能力了,就可以走上仕途為政府服務了。孔子可以說是通過自學,已經把這些傳統的儒業,學得非常好了。
後來有一個人曾經大發感慨,《論語》上有一個記載,說有一個地名叫“達”,這個地方有一個裏巷,其中有一個人說:孔子真是偉大啊!他有那麼廣博的學問啊!不過他沒有專門的知識,這個專門的知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到他後來成人之後,並沒有從事專門的某一個行業。因為孔子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整理、傳統文化的傳授,他沒有從事某一個專業的工作,所以這個人說他無所成名,說他沒有專業。
其實這個人並不了解孔子,孔子年輕的時候,傳統儒業的“六藝”,他學得很熟,他都具有很專業的水平。所以孔子聽到以後,就對自己的弟子說,你們看我從事什麼樣的行業好?我是從事於駕車嗎?還是從事於射箭呢?我看我還是去從事駕車,當一個司機好了。這些東西孔子都會,隻不過成年以後,孔子認為他應該有更大的道德使命,他應該做更重要的事情,他不做了而已。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論語·子罕》)
孔子在傳統的六藝裏麵,花的功夫最多、最感興趣的,就是六藝中的第一個禮。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他在孩提時代,就對禮有特別的興趣,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小孩玩遊戲過家家,孔子玩什麼遊戲呢?他就弄了一些祭器,模仿大人行禮、祭拜。也就是說,孔子從很小的時候,他對於禮儀,就有超越一般人的興趣,這種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偉大的文化傳統的天然尊敬。《論語》有一條記載說。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陬)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古代開國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廟叫太廟。周公(姬旦)是魯國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魯國的太廟,就是周公的廟。孔子進入太廟以後,每一件事情都要謹慎地向別人詢問。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啊?這個禮儀應該怎麼樣啊?禮儀的程序合理嗎?這個事傳出來以後,就有人說閑話了,誰說鄹人的兒子是懂禮的?
我們知道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經在鄹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一帶,做過大夫,所以人們就把孔子稱為鄹人之子。這個人就說了,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是懂禮的?他到了太廟以後,每一件事情都要問別人,可見他不懂。孔子聽到後,說了一句話:到了太廟以後,每一件事情都要再謹慎地問一遍,這正是禮的一個重要規定。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地方,不能想當然。每一個禮儀之前,都再謹慎地詢問一下,是這樣嗎?然後再去做,這種小心謹慎,在太廟裏所表現出來的敬畏之心,正是禮的本質。
孔子現在已經學了這麼多的東西了,傳統的儒業、出仕的技藝都學好了,孔子就具備了出仕的能力了。於是就在兒子出生的那一年,為了生活,孔子就開始出去做官了。我們要知道這個官,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的官,是小官,做的是什麼官呢?在季氏的手下做委吏,也就是倉庫保管員,他做倉庫保管員的時候,做得非常好。《史記》記載。
孔子貧且賤。及長,嚐為季氏史(索引:有本作“委吏”),料量平。嚐為司職吏,而畜蕃息。(《史記·孔子世家》)
“料量平”就是貨物進出帳很平,而且量也很平,不是大鬥進小鬥出,也不是小鬥進大鬥出,做得很公平。既然做得很好,季氏也很信任他,到了第二年,又讓他做了第二個官乘田,也就是管理牧場。孔子把牧場管理得也很好。司馬遷說孔子去管理牧場是“畜蕃息”,自從孔子去管理牧場以後,牧場裏的牲畜都長得很茁壯,而且數量也增加了。所以後來孟子對孔子這一點非常讚賞,孟子說。
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嚐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嚐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孟子·萬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