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集 六十耳順(下)(2 / 3)

所以,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要老是苛刻地對待別人。即能消除自己內心的惡。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論語·顏淵》)

還有一次,子貢批評別人。孔子說:“賜呀,你就那麼好嗎?要叫我呀,可沒有閑功夫去指責別人。”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

我們說孔子就是中國的耶穌,耶穌也就如同西方的孔子。耶穌也曾批評過類似子貢的人,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在《馬太福音》第七章中,耶穌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去想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你怎能對你兄弟說:“讓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夠看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是啊,在沒有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之前,我們哪有閑工夫去指責別人眼中的小刺呢?更多的時候,我們比別人缺點更多,錯誤更多,更需要加以改進。自己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很多怨恨了。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又講。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什麼叫“求諸己”磨礪自己。什麼叫“求諸人”呢?算計別人。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君子總是磨礪自己,而小人總是算計別人。這可以說就是君子和小人之別,也是孔子對我們一個很好的教導。

孔子的核心思想既不是“仁”,也不是“義”,而是“忠”和“恕”,其中“恕”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可見在孔子心中,磨礪自己,寬容他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孔子的這些至理明言表達了他一種普世的理念,那麼他自己又是怎麼做的呢?

孔子有了這些佳言,他有沒有相類似的益行呢?他自己有沒有類似的典型的事例,讓我們來好好的學習呢?比如,孔子告誡我們不要老是攻擊別人的弱點,他告誡子貢,告誡樊遲,他都這樣說的。那麼他自己是怎麼做的?我們來看看,實際上,我們說孔子不但不去批評別人的道德弱點,有的時候,他甚至於還掩蓋別人的缺點。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要出門,孔子出門要坐馬車,馬車上麵有一個車蓋,天晴的時候擋太陽,下雨的時候擋雨。孔子這一天要出門的時候,天就要下雨了,可是孔子的車上沒有傘蓋,沒有傘蓋,如果出門碰到下雨怎麼辦呢?所以孔子的一些弟子們告訴孔子說,子夏有傘蓋,你可以把它借來。然後孔子就告訴弟子們說:“商之為人也,甚吝於財”。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聽說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有一個原則。

推其長者,違其短者。

什麼叫“推其長者”呢?就是推揚他的長處。什麼叫“違其短者”呢?避開他的不足,這樣才能夠長久地交往下去。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向他去借一個傘蓋,如果他借給我的話,對於一個吝嗇的人來說,他一定非常痛苦,我們為什麼讓他痛苦呢?更糟糕的是,如果他因為吝嗇,而不借給我,那不是把他的弱點暴露在眾人的麵前了嗎?別人都說你看子夏多吝嗇,他老師向他借一個傘蓋,他都不給,我們一下子把子夏的名聲給弄壞了。所以,不能問他去借,不要給他出難題,這是孔子對學生的態度。

孔子將行,雨而無蓋,門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為人也,甚吝於財。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家語·致思》)

還有一次,孔子在陳國,陳國的司寇問了孔子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敏感。他說:“昭公知禮乎?”你是魯國人,那麼我問你,魯昭公懂不懂周禮啊?他為什麼這麼問呢?因為魯昭公娶了一個夫人,這個夫人是從吳國娶來的,吳國和魯國是同姓。吳國和魯國都是姬姓,因為吳國是周文王的伯父泰伯的後代,魯國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的後代,所以他們是同一個家族的人。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是不能夠通婚的。那麼魯昭公從吳國娶媳婦,娶一個同姓的女子做自己的夫人,顯然是不懂周禮的。

陳國司寇的這個問法,是很敏感的問法,這個問法有一點挑釁性,因為孔子是魯國人,你陳國的司寇要問魯國來的孔子,問他的祖國的魯昭公是否知禮,這個問法不夠禮貌的。孔子的回答很幹脆,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在別人麵前講到自己祖國的已故國君,一定要維護他,所以他說:“知禮。”

孔子走了以後,陳國司寇就對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我聽說君子是不結黨的,君子在原則問題上,是不會幫自己的好朋友掩蓋的。可是我今天發現,君子也幹這樣的事,你看孔子就這樣。巫馬期把這件事情轉告了孔子,孔子怎麼說呢?說。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我孔丘是很幸運的,假如我有過錯,別人馬上就知道了。這個話說得非常圓滑,他既沒有明確地說,陳國司寇說的話是有道理的,魯昭公就是不知禮,也沒有說魯昭公知禮。事實上,陳國司寇說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魯昭公從吳國娶夫人,就是一個違背周禮的行為。如果孔子要很講原則的話,那他一定要說魯昭公不知禮,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還有一種原則更高。什麼原則呢?寬容的原則。當然在這裏還不光是寬容的問題,還牽涉到為自己的祖國爭麵子的問題。不管怎麼說,我們從這兒可以看出來,孔子對於魯昭公娶同姓之女這樣一個違禮的行為,他很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