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集 六十耳順(下)(1 / 3)

六十歲的孔子,在耳順之年人生又達到了新的境界。他不但對世事褒貶、功過都能淡然處之,聽得順耳。而且更難得的是他用道德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卻能做到寬容待人。一般人通常都認為“仁”和“義”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而鮑鵬山先生認為“恕”才是孔子最重要的核心思想。那麼,什麼是“恕”為什麼說它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呢?孔子對此,又有什麼重要的言說呢?

我們前麵曾經講到,孔子有一種特別的氣質,這種氣質使他具有特別的親和力,這種氣質可以用五個字裏概括叫“溫、良、恭、儉、讓”。溫和,對別人良善,恭敬,舉止行為和生活都有節製,同時又很謙讓。

孔子在講到自己一生的境界提升的時候,他說,“六十而耳順”。耳順,簡而言之就是耳朵聽到的東西都很順。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一下,就是孔子到了他人生的一定境界之後,他用道德來要求自己,而用人性來觀察別人。

孔子對所受到的打擊、侮辱等等,不是直接針對具體對象針鋒相對,而是上升到一般人性,出之於對人性的感慨。他幾乎可以說是逆來順受。自卑尊人。他是春天加秋天:溫暖而有常常傷感,好生而又浪漫。所以,他是仁,時時輕鬆。

比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孔子曾經講過一個句話。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

他在衛國,衛靈公對他很不錯,可是衛靈公的身邊有一個很美麗、很耀眼的女子南子,就是衛靈公最後一任夫人。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子一同上街,第一輛馬車上是衛靈公,衛靈公的旁邊就是那個美女南子,衛靈公另一邊是一個太監。衛靈公身邊兩個座位都有人了,孔子就沒有位子了,隻好坐在第二輛車上,在大街上轉了一圈。這對孔子來說,顯然是一種人格上的侮辱。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國君應該和大臣在一起,尤其像孔子這樣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現在他竟然排到了第二輛車上,前麵一個太監,一個美女,所以孔子很受刺激。

我們來分析一下,本來他的意思是指責衛靈公如此好色而不好德。但是孔子如果這樣說的話,就針對具體人了,針對具體人德性上的弱點。所以,孔子怎麼說的呢?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還沒有看到過愛好德行,甚過愛好美色的人。我們看,這句話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我沒有看到有人做到這一點。就是說所有的人,至少是孔子所看到的這些人,都有這樣的共同弱點,所以這個弱點就是自然的缺點,而不是具體某一個人道德上的弱點。所以說我們說,他這樣的表達方式更哲學化,更一般化,更深刻了。孔子雖然希望我們不斷提升道德,但是在另一方麵,他又出人意料的,不從道德角度來對別人做判斷,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偉大的思想,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到了六十歲,人生境界再一次提升,開始學會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他不再直接針對具體對象提出批評意見,而是從人性的共同弱點來看待人事,並且中立地做到不從道德角度給人下判斷。那麼孔子的核心思想到底又是什麼呢?他對我們又有怎麼樣的教導呢?

有一次,孔子對他的學生子貢說,你知道嗎?吾道一以貫之。你認為我有很多的知識,孔子說不是這樣的,我有一個基本的思想觀念來貫穿它們。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

這個基本的思想觀念是什麼呢?在這一則裏,孔子沒有說明,子貢也沒有再問。但是在另一個場合,當孔子對曾子說同樣話的時候,曾子莫逆於心。孔子走了以後,曾參那時候也招了很多學生,曾參的學生就問曾子,說:老師,孔老師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的,這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啊?然後曾參就明確地說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裏仁》)

我們老師的道就是兩個字“忠”和“恕”,什麼叫“忠”呢?

己欲利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我自己想要的,我要給別人,自己想達到的境界,我要幫助別人達到這樣的境界。自己想建立的成就,也幫助別人建立這種成就。

什麼叫“恕”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願意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就是“恕”。這是一條黃金法則,世界上各民族都有類似的格言。將心比心,你所不願遭遇到的,千萬別強加給別人。那麼“忠”,就是“恕”的積極的一麵:你想要的,也要盡量給予別人。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忠”和“恕”這兩個字中,竟然是“恕”,更為重要。所以當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我們終身踐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了。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恕”所包含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念,恰恰是對“忠”的片麵性的糾正,是對“忠”有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的預防,是對“忠”的曆史的、現行的、潛在的罪行的控告、警告與反抗。我們現在很多人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是“義”,其實都不是,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恕”,就是對別人的寬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孔子就要求他的弟子們不要老是攻擊別人的不足,有一次,他跟樊遲兩個人散步的時候,樊遲問:老師,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夠消除自己內心中的惡,提高自己的品德呢?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做,後考慮得,不就是提高品德嗎?要消除自己內心中的惡,就記住一句話“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批判自己內心的惡,而不要老是盯著別人心中的惡。別人確實有惡,但我們不要攻,這就是恕。就是耳順。而孔子把這一點稱之為“修慝”消除內心的惡。那麼,孔子認為的,人性人心中的惡,就是不寬恕。不寬容。總愛盯著別人的缺點而忘記自己的缺點,自己心中的惡也就不能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