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一個方向,讓孩子自己找尋愛
小夏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希望給孩子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這就讓孩子有了一種錯誤的認知,就是一切都應該完美,最好的生活就是一種完美。
這種錯誤認知,讓小夏越來越任性,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尊重了。又一次,小夏的媽媽買回來一些大蝦,大蝦很貴,所以她媽媽沒有買很多,隻買了十幾個,夠做一道菜的量。
晚上開飯的時候,媽媽將做好的大蝦端上了桌,小夏看到大蝦後非常興奮,沒開飯就吃了起來。媽媽沒有太在意,覺得孩子嘴饞是正常的,不用去管,但沒想到的是,在開飯前滿滿一盤子大蝦隻剩下一隻了,其餘的意境全部進了女兒的肚子。看到這樣小夏的媽媽覺得有點無奈,不過也沒說什麼,就剩了一隻,也不值得剩了,就幹脆自己吃掉了。
沒想到,自己吃掉了一個蝦卻引起了女兒的不滿,小夏大哭起來:“那隻是我留著明天吃的,你怎麼給吃掉了啊?你明明就知道我喜歡吃,卻還這樣,你怎麼做媽媽的啊?”
聽到女兒這樣控訴自己,媽媽又生氣又失望,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太過驕縱孩子,讓孩子走上了一條錯誤的認知路。
現在生活條件都提高了,每個孩子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有好看的衣服,有好玩的玩具。家長們能夠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各種各樣的要求,讓孩子過得更好一些,但有時家長的錯誤觀念會讓孩子的認知出現偏差。
孩子在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當中,對一切的認知都還不夠客觀,他們的接受能力很強,可以接受正確的觀點,同樣,錯誤的認知他們接受的也非常快。這就要求家長給予孩子及時的糾正,否則孩子的認知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定式。就像小夏一樣,她自私的認知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其實現實當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因為是獨生子女,所以大多數家裏都非常寵愛,這也就造成了孩子的嬌生慣養,在她們眼中,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完美,稍有一點不如意就覺得不幸福,受不得委屈,甚至責備自己的父母。
而孩子之所以會形成這種觀念,家長是脫不了幹係的,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發展的階段,多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讓孩子不要偏離方向,找到真正的幸福。
那麼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估計這是很多家長的疑問。首先我們要分析孩子這樣的原因,顯然,孩子表現出的種種是因為愛心的缺失,因為現在家長的生活也很忙碌,很難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另一方麵,現在周圍有很多負麵信息,這些也無法避免孩子接觸,所以導致了孩子愛心的缺失,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冷漠。這樣的孩子看待周圍不會很積極,更不用說熱愛生活了。所以家長應該要針對愛來進行教育。
隻有愛的教育才可以讓孩子感知別人的困難,並喚醒他們的良知與感情。孩子才會變得寬容而富有同情心,才能理解別人的需要,才會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受到傷害和需要幫助的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將是一片荒漠。所以,請父母給孩子一個方向,讓他們勇敢地去尋愛,讓他們在愛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1.用行動告訴孩子什麼是愛
愛是陽光,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父母不渴望擁有一個有愛心的孩子。當然,愛的定義有很多種,但是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定義,愛都是遠離了自私,與名利無關的。愛是需要去學習的,就如同學習語言、學習如何工作一樣。隻有擁有愛,學會愛的人,才是最幸福、最快樂、最美的人,父母理應讓孩子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請父母以身作則,對待自己的長輩及家裏的老人真誠、有愛心,要與鄰裏和睦,對社會有愛心。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回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家,與親人在一起,讓孩子體驗到愛的溫暖。還可以在節假日帶孩子到福利院或者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讓孩子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愛心的溫暖與力量。
2.讓書籍向孩子傳播愛的種子
讓孩子多閱讀些有愛心的經典故事,從而啟發孩子的愛心意識。父母可以向孩子講一些愛心的故事,例如美國的比爾·蓋茨,用自己一半以上的資產來資助慈善事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國的尤努斯,創造“鄉村銀行”為窮人提供小額貸款,幫助窮人脫貧致富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