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媽媽才意識到,因為曉夢所上的學校周圍都是一些高檔小區,這些居民的孩子也大都在該校讀書,所以曉夢受他們的影響也愛比這比那的了。
認識到這個問題後,媽媽開始了對曉夢的教導,她說:“我們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如果能夠把書念好,考出好成績,那才是最棒的。一個孩子即便穿得再高檔,吃得再高級,學不到知識也白搭……再者說,沒有哪個人處處都比別人好,都比別人強,隻要盡自己的努力,問心無愧就好。”
起初,曉夢對媽媽的話置若罔聞,她覺得是媽媽不想滿足自己或者沒有能力滿足自己才這樣說的。後來,又經過媽媽幾次三番地教導,曉夢慢慢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愛攀比的習性也有了很大改觀,從比吃穿用度轉移到比學習上來了,曉夢的成績因此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所謂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地將自己的能力、智力、生活條件等方麵與別人進行比較,並總是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態。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於孩子們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比吃穿、比學習用品,甚至有的孩子還比起了父母的工作和社會地位等,這種現象讓很多父母都感到不知所措。
也許你自己家裏也有曉夢這樣的孩子,喜歡和同學攀比這攀比那。除了環境的因素之外,導致孩子愛攀比主要是因為教育不當所致。
由於現代的家庭孩子少,物質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父母總怕孩子受委屈,於是對孩子總是有求必應。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別人差,別人的孩子買什麼,咱家的孩子也得買,決不能讓人家比下。因此,這種溺愛,縱容了孩子的攀比心。
此外,父母平時的表現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有的父母愛和別人拚消費,喜歡顯擺,那麼孩子自然會效仿。
孩子一旦喜歡了與人攀比,那麼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不平衡心理:憑什麼別人有我沒有,別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甚至還要更多更好!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孩子就會把攀比對象當做“假想敵”來看待,處處看人家不順眼,時時想把人家比下去。如果達不到目的,那麼就會被自卑感占據內心。不管是哪種情況,對於孩子本身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人際關係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父母應該及時引導,讓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條件要靠自己創造,父母的成就並不是孩子的榮譽。家長應把他們的競爭注意力從家庭條件引向個人能力和學習成績,從而使攀比演化成校園內的良性競爭。
1.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
很多孩子會覺得錢就是“銀行卡裏吐出來的”,隨便花就行。這樣勢必導致孩子不理解父母掙錢的辛苦。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理解,任何東西都是父母通過辛苦勞動換來的,那麼孩子就會理解和體諒父母,不會因為虛榮心而和身邊的人盲目的攀比。
2.幫孩子把注意力引到學習上
其實,孩子有攀比心理,說明在其內心有一種競爭的意識,他想要達到與別人同樣的水平,甚至要超越別人。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抓住孩子的這種上進心,改變孩子比吃穿、比消費的思想,引導孩子在學習、才能、毅力等方麵進行攀比,把孩子的攀比心轉移到學習上來。
3.告訴孩子,和別人比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
很多時候,小學生們比來必去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所以家長們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比別人強的東西,所以你不用處處都和別人一樣,你有很多比別人強的地方。”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知道,很多東西是沒辦法用一個標準去衡量的,別人擁有的你沒有,同樣你擁有的也可能是別人所沒有的。
4.父母以身作則,絕不放縱孩子
有些時候,孩子的愛攀比是受家長價值取向所影響的。有很多家長願意為孩子花錢,無論是在生活方麵還是在學習學習,全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甚至有些父母還會鄭重其事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給你的都是最好的,除了你,別人都沒有。或者這些東西都是很貴的,媽媽因為愛你才會買給你。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偏差,使孩子產生一種攀比的心理。
5.父母要保持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