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研究
高教研究
作者:姬長全 童隆
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結合查閱以往對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分析了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的原因,提出了提升主觀幸福感水平的主要策略,為進一步改善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完善學生管理體製以及為促進高校和諧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考。
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提升策略
1主觀幸福感
1.1含義
主觀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包括生活滿意程度、積極情緒體驗與消極情緒體驗等因素。主觀幸福感是根據主體自定的標準對自己生活狀況的一種整體評估,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成分,前者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即在總體上對個人生活作出滿意判斷的程度;後者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包括積極情感(愉快、輕鬆等)和消極情感 (抑鬱、焦慮、緊張等)兩方麵。
1.2研究現狀
國外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研究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描述性研究階段,理論建構階段以及實證性研究階段。而國內則起步較晚,約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國內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已有很大發展,但鮮有以高校貧困生為對象方麵的研究。
2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
2.1概況
根據對高校貧困生的開放式問卷的隨機取樣結果顯示,對主觀幸福感的自評分數普遍較高,為7-10分(滿分10分),這表現了高校貧困生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但通過查閱以往對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發現,高校貧困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體驗遠遠低於非貧困生,而負性情感得分卻明顯高於非貧困生,尤其是特困生,這種差異表現得更明顯。
2.2原因分析
2.2.1客觀原因
經濟生活。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一部分貧困生承認經濟因素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麵,對自己的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另一部分貧困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因素對自己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雖然經濟條件不好,但可以通過精神方麵的支持和自我努力,克服經濟困擾,提升自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社會支持。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貧困生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幫助。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各因子與貧困生心理健康因素成負相關關係,表明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2.2.2主觀原因
自我價值感。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一部分貧困生自我價值感水平比較低,當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容易產生消極情感體驗,影響主觀幸福感;另一部分貧困生能夠迅速調整心態,相信通過自我努力能克服困難,對未來充滿信心,因而高自我價值感有助於提升主觀幸福感。
個性特征。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大多數貧困生性格偏向於內向,在陌生環境下,比較害羞,不太容易快速融入新的環境;情緒比較容易波動,比較敏感,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體驗。貧困生的神經質影響他們的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精神質影響他們的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內外向影響他們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和消極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