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特征與對策探究
高教研究
作者:張貞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也出現新的問題。簡要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呈現特征,提出新形勢下就業市場的開發對策。
畢業生就業市場特征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期,畢業生數量的迅速增加為高校帶來了極大的就業壓力,也決定了高校必須高度關注畢業生就業市場,及其發生的變化和呈現的特征,並相應采取積極穩妥的應對措施,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
一、畢業生就業市場基本特征
1、畢業生就業層次整體下移
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相應也抬高了用人單位的準入“門檻”。經濟發達地區用人單位傾向於選拔研究生,尤其南部沿海城市對研究生需求極為旺盛。基礎教育行業省級重點示範性高中優先選拔碩士研究生,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師結構。此類用人單位招聘研究生,一般情況下會大開綠燈,可以全部免予招考,或免考其中一部分內容。在入編問題上,研究生也是用人單位首先考慮並解決的對象。而為了留在大城市,博士生到高中就業的有之,碩士生到初中和小學就業的亦有之。某種程度上,出現人才浪費,低職高聘現象,導致畢業生就業層次整體下移。
2.發達地區的城市中心區傾向於招收有工作經驗的人員
在部分發達地區,位於城市中心的用人單位傾向於招收有工作經驗的人員,對應屆畢業生需求量較小,限定了應屆畢業生進入城市中心就業,形成了人才從城市外圍向城市中心流動的趨勢,此類情況直轄市及南方省份表現較為明顯。大部分重點中學的教師空缺崗位主要由城市外圍有工作經驗的教師來填充,對應屆畢業生幾乎無需求。
3.事業單位嚴格執行“編製核定”和“凡進必考”政策
目前“編製核定”政策在全國各地已經廣泛實施,且多數用人單位超編運行,新進應屆畢業生不能入編,進而使招聘應屆畢業生受阻。部分用人單位隻能將畢業生引進作為後備人才儲備,而不能按照正式編製給予其相應待遇。有些用人單位即使按照正式編製給予其相應待遇,但仍需由人才中心對畢業生實行人事代理。不僅如此,各事業單位幾乎全部嚴格執行“凡進必考”製度,並認定此類考試即為招考考試。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執行的較為死板,都要經過應聘者報名、到當地參加筆試、麵試等環節方可錄用。同時,消化本地生源亦是其優先考慮的任務,因而招聘外地生源畢業生較少。南方一些省份表現比較明顯,要求基礎教育單位隻允許招聘本省生源的畢業生,本地生源落實去向後方可考慮外地生源。
4.網絡招聘已被越來越多用人單位采用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無論經濟發達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目前均已有效使用網絡係統進行招聘。畢業生可將自己的求職材料甚至照片上傳至專門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站或人才招聘網站,也可以直接給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發電子郵件。用人單位也可以在網上篩選簡曆,然後與畢業生進行聯係,再進行上門麵試,甚至進行遠程麵試。這種網絡交流不光受眾廣泛,溝通方便快捷,而且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對於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而言,都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二、就業市場開發對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