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施情感互動提高思品教學實效(1 / 2)

實施情感互動提高思品教學實效

教研探索

作者:姚曉琳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係統性較強的學科,實施思想品德課的目的就在於:在比較係統地傳授知識時,對學生進行政治方向、道德規範等方麵的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發展。

思想品德學科影響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係統性較強的學科,實施思想品德課的目的就在於:在比較係統地傳授知識時,對學生進行政治方向、道德規範等方麵的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而不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缺乏主動交流,教師在課堂上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回應,課堂氣氛沉悶,老師的情緒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潛在的靈感不易激發,不利於教師講課水平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喜歡接受這樣的授課方式,會產生逆反或厭倦的情緒,由此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這樣就比較難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

(一)滿堂灌。通常情況下,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口幹舌燥,而學生由於對課程內容缺乏興趣,往往心不在焉,或昏昏欲睡,或偷看小說,或學習其他較感興趣的學科等,各種不自覺的抵觸方式應有盡有。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方麵,學生被老師“牽著走”,時間一久便覺得膩煩或疲倦;另一方麵,師生缺乏互動交流,學生不主動思考,對問題的理解就不可能透徹。顯而易見,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嚴重扭曲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嚴重影響了政治課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理論與實際相分離。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育人功能,也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考點內容的講解作為重點,而不注重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啟發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這樣就使講解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性,使得政治課變得索然寡味,讓學生喪失了學習政治的興趣;另一方麵,理論與實際相分離的教學方法往往出現政治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政治思想水平嚴重不符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的現象。

在上述兩種教學方法中普遍存在著: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等現象,可見它們是達不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的,因而是不恰當的教學方法。許多學生不重視、不想學政治,主要是他們認為政治不是高談闊論,就是老生常談,反正與己無關。學習政治成了一份苦差事,究其原因,惟獨一個“情”字。積極愉快的情感才能調動人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人對活動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動機。而開展情感互動式教學,把握好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二、情感互動方法的提出

初中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相矛盾的時期,處於這一特定時期的少年他們的情緒表現為強烈的不穩定,從低級情感向高級情感過渡。個性逐漸形成,在心理上獨立要求與自尊心明顯增強,但他們對父母和教師的依賴心理還是很強,極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影響;在行為上常常表現出要求獨立自主地發揮自己,力求擺脫父母、教師的束縛,總想在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渴求別人理解自己,希望教師、家長和社會肯定他們,同時渴望得到關心和平等對待。但他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有這些都說明他們思想和心理都不穩定,可塑性很大。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在課堂上運用情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理論聯係實際地加以引導啟發,充分挖掘其創造潛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形成和諧的互動關係,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教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同步發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辨證思維能力,從而使思想品德課更好的發揮其德育功能,具有更強的實效性。

情感互動式教學作為課堂師生互動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兩種角色之間發生的各種性質、各種程度、各種形式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具體而言,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問題導學的互動、概念形成的互動、聯係實際的互動、邏輯推理的互動、創新的互動。情感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學生的參與性,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實現教與學兩方麵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