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閬中古城消防安全形勢分析及對策(1 / 2)

閬中古城消防安全形勢分析及對策

理論研究

作者:費英哲

作為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閬中古城,是集曆史、科技、天文、三國、宗教、民俗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隨著近年來閬中遊客劇增以及古城特有建築結構特點,古城消防安全隱患比較突出,存在建築物耐火等級普遍偏低、古城內市政消防設施維護不到位、居民、商家消防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結合工作實務,建議采取如下措施維護消防安全:製定消防規劃,完善消防安全布局;嚴格管理用火用電;建立消防戶籍信息化管理製度;充分發揮消防小網格火災防範作用,以及加大消防知識的宣傳與培訓等。

閬中古城消防安全形勢對策

閬中,是春節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5年國務院公布閬中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992年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市,2004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6年閬中市被聯合國地名研究機構正式命名為“世界千年古縣”。在“2009全球旅遊度假論壇”上閬中被聯合國摯友理事會和國際旅遊營銷協會授予“國際最佳旅遊度假勝地”榮譽稱號。2010年閬中再次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

閬中古城位於閬中市城區南側,是閬中的曆史城區,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其麵積約2.1平方公裏,是集曆史、科技、天文、三國、宗教、民俗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其建築風格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棋盤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群體。

一、閬中古城消防安全現狀

閬中古城內大部屬於明清風貌建築,其中古院落數以千計,大多屬木製結構,多以四級耐火建築為主,由曆史原因形成天然耐火等級低的現狀。近年來閬中大力開發旅遊項目,遊客人數驟然增加,給古城的消防安全防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消防現狀不容樂觀。具體問題表現如下:

1、建築物耐火等級普遍偏低。古城區內建築多數為木質結構,室內采用木質材料搭建木閣樓及上下樓梯。經多年風吹雨淋,木質材料陳舊風幹,有些腐蝕、腐爛。根據科學統計現代建築的火災荷載是20kg/m2,而木質建築的火災荷載是500kg/m2以上。由於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重,所以火災風險高,一旦發生火災事故,處置不及時很容易引發火燒連營,後果不堪設想。

2、營業場所室內消防栓未接入市政管網。古城內原有用水取自於地下水,現居民生產、生活采用市政自來水。因旅遊業的興起,大多數家庭院落被改造成賓館、餐館,但其配套設施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造,部分室內消防栓使用的是居民生活用水,未接入市政管網,導致消防用水流量不夠、水壓不足,無法滿足自防自救滅火需要。

3、古城內市政消防設施維護不到位。近年來因來閬旅遊的人數不斷增加,商業場所增多,使消防設施損耗加快,增加了消防設施維護的頻率。部分市政消防設施不能及時得到維護,造成部分設施蝕鏽、損壞等造成消防設施無法使用。

4、不按規定敷設電線、超負荷用電現象嚴重。近年來,古城內居住人口劇增,導致古城區內生產、生活用電量大增,大功率電器使用數量增多常常超過供電負荷;古城內多數住戶、商家私自亂接臨時電源線路,不按規定敷設電器線路,甚至未采取保護措施;將插座固定在木板等可燃材料上,容易引發火災。

5、古院落內存在私搭亂建現象。隨著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文物古建築的消防安全工作帶來了新的火災隱患和問題。一些古城居民為依靠旅遊資源增加收入,在古城城區內私搭亂建房屋,開設飯店、商鋪,造成防火間距嚴重不足,消防通道不暢;新建和修繕項目,施工前未經消防審核,竣工後也未經消防驗收即投入使用,有些店鋪開業後不按規定配置滅火器,所有這些都危及古城的整體安全,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新的隱患。

6、街道距離長,巷道狹小。古城內因曆史原因,街道普遍過長,而進入居民的巷道狹窄,一旦發生火災,稍大型的消防裝備無法攜帶進入,大大降低滅火效率,同時,也為疏散居民和物資帶來極大的困難。

7、居民、商家消防安全意識薄弱。古城的居民和商家大都經濟相對拮據,法製意識不強。近年來,雖然加大了社區的消防宣傳,但沒有真正入腦、入心,大部分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仍很淡薄,嚴重缺乏消防基本常識和火災預防與自防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