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工程造價控製質量的經濟學分析
理論研究
作者:王明英
就傳統手段而言,一般通過優化施工技術來實現。不可否認,這種方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其控製效果也會受到施工技術提升程度的影響。因此,還應基於經濟學視角來考察工程造價控製的質量問題。
工程造價控製質量經濟學分析
如何有效提升工程造價控製質量,一直是施工企業極為關注的問題。顯然,惟有建立起有效管控手段,才能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就傳統手段而言,一般通過優化施工技術來實現。不可否認,這種方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其控製效果也會受到施工技術提升程度的影響。為此,在其它領域尋找優化措施便成為必然選擇。
筆者指出,還應基於經濟學視角來考察工程造價控製的質量問題。具體而言,利用信息經濟學中的信息不完美,以及因技術的不可分性而導致的團隊作業中的成員監管缺位等兩個原理,就能深刻分析出影響工程造價控製質量的原因,並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應對。
鑒於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影響工程造價質量的經濟學分析
遵循上文所提到的兩個原理,經濟學分析將從以下兩個方麵進行。
(一)造價概算中的信息不完美
信息不完美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因人的有限理性使然和對象物信息的非完全性,導致主體難以做出準確決策。將其具體到工程造價中便是,造價人員因專業知識存量和計算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工程的諸多信息無法獲知(如不確定性信息),從而使得造價人員在造價概算中難以做到精準。由此,這也是當前“三超”現象產生的經濟學根源。從中可知,試圖強化造價人員的崗位能力培訓,乃至優化工程造價技術,都無法消除信息不完美的幹擾。
(二)造價控製中的團隊作業模式
工程造價問題還存在於造價控製中,即針對施工人員成本控製的監管領域。眾所周知,團隊作業(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前工程建設領域的常態,而這種模式卻為造價控製監管帶來了挑戰。工程施工中因存在著技術的不可分性,這就使得難以測算員工個體在成本控製中的努力程度。在此情形下,必然激勵員工實施“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其結果則是對施工成本控製的漠視。實踐表明,團隊作業模式還存在著磨洋工現象,這都成為影響造價控製的經濟因素。
二、經濟學分析下的反思
(一)針對信息不完美現象的反思
該現象主要幹擾造價概算,又因幹擾的方麵分別指向主觀(有限理性)和客觀(對象性的信息傳遞),因此可以在減少有限理性方麵下工夫,從而借助知識存量的增加和計算能力的增強,來降低因信息不充分而導致的概算失真概率。就具體的實踐途徑而言,則可以優化造價團隊的成員組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