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雙重影響及應對措施(1 / 2)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雙重影響及應對措施

理論研究

作者:劉丹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既有正麵影響,又有負麵影響。正麵影響是網絡輿論促使政府關注公共問題,負麵影響是如果不能夠甄別和選擇有效的網絡信息,很可能造成公共政策製定的失誤。為避免網絡輿論的負麵影響,政府應加快網絡基礎建設,加強網絡管理,規範網絡輿論,促使公共政策製定更合理、科學。

網絡輿論雙重影響公共政策製定應對措施

據《2012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分析,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國的網民達5.38億人,手機網民3.88億。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一個輿論超強磁場。某個突發事件在網上剛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國輿論。公共政策製定者如何應對洶湧澎湃的網絡輿論,如何甄別和汲取有效合理的網絡民意,從而使公共政策製定更具合理性,成為了公共政策製定者不得不麵對的重要問題。本文擬從網絡輿論的雙重影響和政府的應對措施二個方麵進行研討。

一、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雙重影響

1、有利方麵

(1)廣開言路,打開“政策窗口”,加快公共政策議程

網絡的發展使得公眾關心的問題能夠更快的傳達到政策製定者,如農民工問題、醫療改革問題、“高鐵”事件等,同時政府也可能迫於網絡輿論的壓力把某一社會問題提上政府議事日程,這就使公眾參與公共政策製定過程成為可能,也增加了政府了解社會問題的來源途徑,從而更全麵地掌握社會信息,使社會問題盡快進入政府議程,使政策作為社會利益調節器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實現社會公平。

(2)拓寬政策方案的選擇空間,使政策製定更科學

公共政策製定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公共政策最優化,政府部門隻有了解公眾的切身需要,才能製定出更合理的政策。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2007年,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草案)在新華網、人民網、國家發改委等網站上公布,並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引起了強烈反響,最終在綜合網絡輿論與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國務院對原有三大“黃金周”進行調整,減少了“五一”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這說明網絡輿論有利於公共政策方案的抉擇,同時節假日調整向網民征求意見也說明了政府注重運用網絡信息對政策方案進行抉擇。

2、不利方麵

(1)網絡參與度差異造成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缺失

我國各地區之間在經濟、科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造成了各個地區利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影響政府決策的廣度和深度存在差異。另外公民個人在性別、年齡、地區、文化程度等方麵的差異也造成了網絡參與的差異,使部分人處於弱勢的地位,意願得不到表達,導致話語權和利益表達的缺失。

(2)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可能會造成決策者的決策失誤

盡管絕大多數網友所發表的言論具有事實依據,是合理的,但也不排除某些網友發表虛假信息、偏激評論,甚至是攻擊性的言論。網友的各種言論攙雜在一起,真假難辨。如果公共政策製定者不能夠對網絡輿論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和選擇,而隻是屈從於強大的網絡輿論來設定政策議程,那麼很有可能導致政策議程設定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