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後羌族移民的生計方式轉型和學生教育問題
理論研究
作者:楊兵
汶川地震後,許多受災人民的安置問題是政府要解決的頭大問題,其中羌族做為我國一個悠久曆史的民族被安置在現今邛崍市南寶山上,由於地理位置、地形和自然環境等與原羌族居住區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造成很多方麵的問題。借助對直台村的現場考察與對居民的訪談,探討一下被安置居民的生技和教育問題。也進一步加之個人的思考給政府提供一些建議。
汶川地震羌族移民生計方式教育問題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批的災民,在汶川縣城居住的多為少數民族,震後由於地理位置的險要和施工的難度,大批的災民都被安置到其它地區,其中位於汶川龍溪鄉的災民主要是羌族,具體有117戶,共433人,國家把這批災民安置到現今安南山油榨鄉的直台村。為了對此村有一個更詳細的了解,筆者在假期跟隨導師陶斯文教授前往直台村進行了調研,調研方式為考察整個村子概況以及對村民進行家庭訪談。在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本村的羌族人民已被安置妥當,生活上也得到政府的補助,基本適應當地的生活。
一、異地安置後的總體概況
直台村全部為羌族,總共117戶,共433人,政府根據各家庭情況給予了妥善的安置。具體情況如下:
規劃總建設麵積24905㎡,總建築麵積15798.3㎡,住宅麵積15198.3㎡;戶型分別為:一人戶5戶,二人戶5戶,三人戶42戶,四人戶33戶,五人戶32戶;非住宅麵積:600㎡;容積率:0.643;建築基底麵積:6400㎡;建築密度:25.7%;機動車停車位:20輛;非機動車停車位:160輛;安置人數:433;房子總套數:117。
直台村總總幅員麵積1.2萬㎡,耕地麵積1093.68畝,總勞動力258人,該集中居住區配套給水、排水、排汙、道路、綠化、電視、網絡等各項基地設施,還有健身廣場、小型超市、文化娛樂中心、衛生室等基礎設施。此外,政府每人每天發放1斤大米,2兩清油,過年期間一人一斤肉,老人還有每個月60至97元的補貼。這些都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狀況。但是在訪談過程中發現村民也有很多困難之處,總體來說就是未來生計和孩子上學問題。
二、生產方式的轉變
原本在汶川的居民,每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耕地,有自己的牲畜,有的甚至還養上百頭羊,他們就靠耕地種莊稼為生,有一個可靠的生活保障,但搬遷至直台村之後,這種生產方式發生了大的變化。由於地質和規劃麵積的原因,新居住區沒有什麼耕地,附近山上都是紅壤,地處四川的邊緣,海拔在1800米左右,氣溫較低,由於氣候和紅壤的原因,此地隻能種植茶樹。所以這就麵臨這生產方式的轉變,從種植莊稼蔬菜轉變為種植茶樹,。目前,茶地的管理工作全部移交給了當地移民,由移民自行承擔茶葉管理的費用並享有茶葉收獲的全部利益。就茶葉的種植管理和收益問題,直台村村民的看法是: “剛種植的茶樹,茶苗剛長出來,三年不一定見成效。況且茶樹總共才四百多畝,人均分到的不到兩畝,因此總收入也不高。還有就是賣茶得看季節,還得關注市場,討價還價,不一定賣的好價錢,你本來該賣得到高價錢,沒管理好,他就衝苔了。”當移民自行管理茶園後,他們還會麵臨很多問題: 首先,種植和管理經驗的缺乏可能使得移民很難以防範自然災害,比如茶樹生病導致產量降低。其次,新茶樹投入生產產周期長,持續投入的成本給移民帶來了壓力。新茶的投產時間應當是在4 到5 年以後,這其中的投入必定不小。除此以外,移民們還需更多的人手管理,這樣就困住了還多可以外出打工的人。第三,茶葉收益不穩定。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等,移民的收入就無法保障。我在跟居民談話中了解到,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收入問題,他們告訴我,搬遷到這裏身體上不累了,但心理卻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