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幹預的理由(1 / 2)

試析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幹預的理由

理論研究

作者:劉興海

經濟波動不但損害已有的經濟成績,而且還不利於低收入階層福利水平的增長,有損於長期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經濟發展需要政府的幹預,自由放任不一定會出現最佳儲蓄率與投資率,而最佳儲蓄率與投資率是決定生產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是市場力量所產生的資源配置結構。

經濟發展政府幹預

經濟發展中政府幹預起源於市場失靈的存在。理解市場失靈的先決條件是要理解市場成功,即通過理想化的市場競爭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能力。市場失靈往往成為政府幹預的理由。一般認為,假如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是低效率的,人們可以而且應當使之得到改善。薩繆爾森認為政府的作用是製定交通規則、頒布法律和促使合同與所有權的執行,而政府的經濟職能是在於提高效率、增進平等和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

一、提高效率

有些時候市場失靈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福利的損失。例如,一個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價格而不是增加生產來賺取同樣多的利潤;有些企業的生產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些都導致低效率的生產和消費。要消除這些弊病,隻有政府能起有效的作用。又如,即使公共品由私人提供,一般也不是充足的,所以政府必須介入公共品的提供。同時政府還得製定規章製度,維護市場秩序,控製壞的外部效應。可見,要使整個市場經濟運行良好,必須有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相互配合,否則孤掌難鳴。

從效率的角度來說,發展中國家需要政府幹預經濟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國家中二元經濟的大量存在。二元經濟不但存在於部門之間,而且在部門內部也非常嚴重。二元經濟的現實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機製功效不高。市場力量在發展中國家的作用,無論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都比發達國家的效率低。在發展中國家,生產要素對市場價格信號的反應不僅緩慢而且不靈敏。這主要是資源的流動性比較低造成的。除了二元經濟以外,造成資源流動性低的另外原因是由於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能缺乏多樣化,以及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效率比較低。因此,價格信號的刺激難以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試圖通過價格刺激來影響投資與生產結構的做法難以獲得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政府的直接幹預可能會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二、促進公平

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可以產生難以接受的高度不平等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據薩繆爾森的解釋,市場機製產生這類問題的原因是:收入決定於遺產、偶然事件、工作能力和要素價格。而且商品追逐美元投票,並不重視人們的需要和效用。富豪人家的貓可以用牛奶當飲料,而牛奶卻是窮人家孩子保持健康的不可多得的食品。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不是由於市場失靈,相反卻是市場機製正起作用一一商品流向擁有美元的人們。如果一國花費在寵物食品上的費用大於幫助窮人上學的費用,那就是收入分配的缺陷。

市場機製下的資源配置結構必然會與最終需求結構一致,而最終需求結構又決定於分配結構。很明顯,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資源配置越有可能傾向於迎合較高收入階層和富裕地區的需要。在配置投資性資源時,如果政府不進行幹預,就有可能導致“不平衡”發展。

三、外部效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