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安陵園旅遊開發可行性探析(1 / 2)

西安陵園旅遊開發可行性探析

理論研究

作者:於全濤

隨著我國殯葬改革的深入發展,城市、社區墓園大量出現,這些陵園大多地處城市郊區,自然環境適宜,植被覆蓋良好。墓園在滿足殯葬服務需求的同時,是否可以開發其同時具有的旅遊資源價值,滿足部分旅遊需求,是所探討的主要問題。

陵園 旅遊開發 可行性

1陵園旅遊的研究範疇

陵園旅遊的範疇相對寬泛,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於陵園旅遊沒有明確且統一的界定。對於古代帝王陵寢的旅遊,現今一般被認為屬於古跡旅遊;針對烈士陵園類資源的旅遊活動,被歸類於紅色旅遊;都不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範疇。本文所研究的陵園旅遊主要針對近現代修建的城市或社區陵園,此類陵園埋葬人群既包括社會名人也包括普通人,能夠給遊人提供死亡感悟或生態園林體驗的旅遊資源。我們可以看到陵園旅遊應該屬於這些年來逐漸被關注的“黑色旅遊”。“黑色旅遊”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的蘇格蘭大學的馬爾科姆·福利和約翰·倫農於1996年提出的,他們認為黑色旅遊是“遊客前往現實的或商業化的死亡與災難遺址並消費的現象”

2陵園旅遊的目標群體和旅遊體驗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於死亡的思考逐漸開始延展,對於生命的思考超過了對於消亡本身的恐懼。並且隨著國內殯葬製度的改革,陵園、墓園逐漸展現出園林化、生態化的景觀設計,給人以生態園林的視覺感受。現代陵園改變了以往陵墓肅殺、使得旅遊活動的展開成為可能。考慮到人群對於新概念旅遊產品的接納程度不同,我們認為在國內開展陵園旅遊的目標群體定位應該以高學曆、年輕化、對於精神需求追求較高的人群作為切入點。核心市場人群的統計學特征如下:學曆本科以上、年齡在25—40歲之間、職業結構以公司職員、公務員、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等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人群。這些人對於新生事物具有較強的體驗需求,能夠感悟陵園旅遊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對於傳統的守舊意識薄弱。陵園旅遊作為黑色旅遊的一種具體產品,它應該能夠給遊客提供以下幾個方麵的旅遊體驗:追思亡故親友的悼念活動;感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對於某些歸葬於此的名人的探訪、瞻仰行為;通過符號化的陵園建築,感悟人生的價值和對於生命的思考。

3西安陵園的基本特征

西安作為擁有600萬人口的副省級城市,據不完全統計。周邊現有陵園、公墓十餘座,比較有代表性的陵園入下:九龍山公墓、白鹿原公墓、西安臥龍山福園、西安壽陽山墓園、長安慈恩園、霸陵墓園新區、西安高橋墓園、鳳凰嶺公墓、閻良漢皇書葬骨灰公墓、臨潼骨灰堂、西安烈士陵園、神禾墓園、三兆公墓等。這些墓園中,除了目前承擔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的西安烈士陵園和承擔西安城區殯葬服務的三兆公墓之外,其餘墓園都地處市郊,自然環境良好、自然生態水平較高、適合開發成旅遊接待地。

4西安陵園的旅遊開發的策略前瞻分析

4.1陵園必需實施綠色安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土地的稀缺性使得我國必須走可持續化的殯葬製度。隨著我國在二十多年前開始實施的殯葬改革,土葬的傳統被逐漸改變。集約化和生態化的安葬模式開始逐步被人們接受。於是我們在借鑒西方的安葬方式的前提下,進行創新、整合,在全國開始開發建設綠色墓園。目前,我國每年約有300多萬人實施火葬,骨灰的安葬基本上在陵園、墓園實施。由於骨灰安葬比傳統的遺體安葬所需的麵積和成本低,所以使得綠色安葬成為可能。我國的現代陵園、陵墓一般建設於城市周邊的荒山、荒坡、河穀之上,以不占用耕地和具有一定得生態保護作用為前提。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要真正實現陵園的旅遊開發,必需重視陵園的綠色安葬理念的實現和延續。保證陵園的基本特征是綠色的、生態化的,而非傳統墳地的幽暗、陰森的表象特征。目前,西安周邊的陵園、公墓(如上文提到的),都或多或少體現了綠色、生態的理念。這些墓園鬆柏成行、綠樹成蔭、墓穴以石碑、石廊、石柱組成,肅穆清雅。這都使得陵園旅遊的後期開發具有比較好的設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