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如何避免低俗化
理論研究
作者:曹麗麗
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隨著它放低姿態、貼近群眾的同時,也帶來了題材瑣碎化、內容市井化、審美格調低俗化等問題。在分析電視民生新聞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礎上,認為民生新聞的報道應當在轉變人們思想觀念上起指點迷津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從而提高電視媒體的“公信力、美譽度、引導力”。
電視民生新聞低俗化避免
一、電視民生新聞理性缺失
1、電視民生新聞的通俗化正逐漸淪落為低俗化。民生新聞以市民姿態進入百姓的生存空間,記錄百姓的生存狀態、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聞報道中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圖。民生新聞要求記者必須要有平民化的視角,攝像機應該麵對的是社會的真實狀況,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將新聞做成一麵反映社會的鏡子,將新聞監督權與話語權交給廣大人民群眾。民生新聞在接近性方麵做足了文章,但在報道現象之後如何幫助觀眾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受眾如何應對公共危機方麵顯得不足,在有意識培養、提高公眾應對個人和社會危機的能力方麵更顯不夠。在地方電視台的“民生大戰”中,各檔民生新聞節目采取拉長節目時間、安排係列報道、多信道、多手段、非線性、互動式的傳播形式來增加信息含量。但某一地區一天中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民生事件是有限的,如果生硬地拉長時間,隻能是將零碎、淺薄的毫無新聞價值的內容一股腦地推到觀眾麵前,日複一日地將汙水、垃圾、火災、車禍等報道形成熒屏新的視覺汙染,危及民生新聞的生存和發展。
2、電視民生新聞在輿論監督過程中的角色越位與異化。由於普通群眾與政府行政部門的有效溝通尚存在一定距離,於是轉而通過熱線電話尋求媒體的幫助與支持。民生新聞對某些社會問題的披露的確加快了問題的解決。但是,媒體的職責權限應有一定的界限,不能超過這個界限。各電視台的民生新聞節目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市民與鄰居打架了,主持人在節目中呼籲“有關部門妥善處理”,某消費者利益受損,主持人“要求相關部門盡快處理”……這類民生新聞節目成為百姓投訴、申冤之所,出現角色越位與異化。新聞媒體隻是一個信息傳輸和交流平台,而絕不是也不能成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它的作用應僅限於表達民意層麵。
3、節目流於世俗,娛樂化傾向抬頭。當電視文化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即電視進入以受眾為中心的消費時代後,資訊、娛樂與媒介的互動和整合,使資訊娛樂化(或者信息娛樂化)成為一股時尚的傳媒潮流。目前,部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從新聞采集到製作、播報,都暗含著一種競相“戲說”新聞、濫用娛樂元素的傾向。內容的膚淺和包裝的矯飾使得電視民生新聞日益偏離新聞采製的正常軌道,淹沒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漩渦中。部分電視媒體為提高或鞏固收視率,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以滿足公民知情權、表現百姓現實生活原生態為名,強行闖入社會個體的私人空間,以公開個人隱私為主進行新聞采集和新聞傳播。比如,夫妻不和,這本是當事人雙方個人的隱私問題,並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加以解決,更無需將其暴露在千萬電視觀眾麵前。
二、電視民生新聞如何實現理性回歸
民生新聞反映的是百姓的心聲,而公共新聞反映的是那些具有社會意義的公共問題,目的在於推動問題的解決與社會進步,二者有許多交叉重合之處,電視民生新聞要想走得更遠,就不妨吸收公共新聞的合理元素,提升和優化傳播內容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