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媒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未來的發展領域
理論研究
作者:張鵬
從我國當前傳媒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傳媒實踐的發展優先於傳媒經濟理論的發展。而隨著傳媒產業的不斷發展,也為我國還不甚完善的傳媒經濟學理論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課題與研究方向,與此同時,還為我國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從傳媒經濟學的相關研究方法入手,針對當前實際,提出優化當前國內傳媒經濟學研究的具體措施,旨在不斷加快傳媒經濟學發展,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傳媒經濟學研究方法廣告購買指數
根據《2010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的相關資料表明,截止到2009年,我國傳媒產業其總生產值已高達4907.96億元,與2008相比,增加了16.3%個百分點。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怎樣優化傳媒資源日益成為了當下一門顯學,但另一方麵,由於我國在傳媒經濟領域的研究理論、方法與對象等框架上的發展也較為多樣化,眾說紛紜,而這種情況也促使其在固有的研究深度與廣度方麵都有待進一步加強,除此之外,隨著當前傳媒行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出現,而一切問題的出現,都迫使我們必須不斷優化傳媒經濟學理論,以此促進傳媒經濟行業整體發展。
一、傳媒經濟學的相關研究方法
不同類型的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而就傳媒經濟學來說,其研究方法則是一般經濟學方法具體在傳媒領域當中的運用手段,且同時將傳媒領域其特殊性引入到當中。一般而言,傳媒經濟學其基本的理論體係與經濟理論形成的過程也是相符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確定經濟變量的定義,且提出相關假設條件。第二,根據這些假設與定義,提出相關假說。且基於相關假說,提出對於未來的相關預測。第三,用事實來證明預測是否合理,如果預測與理論不相符合,那麼這種假說就可判定為錯誤,要麼進行修改,要麼就放棄。
關於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獨特性,其一就是不能照搬一般經濟學理論的框架,我們必須要基於一般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從而引入相關的被抽象掉的現象與因素,從而確保理論與現實相貼近。Ramstad基於架構的績效、行為、結構、基本條件以及政策之外,還增加了媒體使用者,主要包含消費者與廣告、媒體產品元素,主要包含分銷過程、媒體內容與媒體形態等兩大主要的要素群體,以此勾勒出更具彈性與靈活性的傳媒分析框架。
傳媒經濟研究的特性之二就是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在研究當中的關係。一般而言,實際分析就是將價值判斷摒棄,隻對經濟自身的內在邏輯與客觀規律進行關注的一種研究策略,要解決的問題是“是什麼”;而規範分析通常是將價值判斷作為基礎,進而提出某些判斷標準作為衡量事物好與壞的標準,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應該是什麼”。一般經濟學領域都將規範分析同實證分析分開來進行,但由於傳媒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因而在實際當中很驗真正將二者區分開來。一般來說,正的外部特性有益於社會發展,而負的外部性則對社會有害。因此,在傳媒經濟理論研究當中,在將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進行有機結合,建立一種基於規範模式之下的一種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合二為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