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傳統文化構建和諧企業
企業成長
作者:李哲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論體係,從此,儒學成為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並貫穿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當今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華運用於企業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儒家文化企業管理和諧企業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遠在先秦至漢初期間就形成了眾多的流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幹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論體係,從此,儒學成為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並貫穿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當今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華運用於企業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儒家“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理念是指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根本,進而調動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的思想觀念。儒家的管理哲學帶有鮮明的“人學”色彩,其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性管理思潮具有趨同性。“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與儒家“以人為貴”的管理思想有著十分相似的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仁”,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理論基礎。“仁”有許多種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人”,仁學主張以仁為管理的核心,凡事都以仁愛為原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要求關心人、重視人、愛護人。儒家管理思想不僅發現了“人”,而且揭示了人的普遍性質——仁,注重人的價值。
儒家管理思想認為,隻有德化才能將管理者的合理意圖變成被管理者的自覺行動,將管理者的管理變成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但德化不能代替一切,沒有優良的法度,不能給人的思想行為以正確的引導和規範,也談不上高效的管理。儒學的剛柔並濟,恩威並用,寬猛齊施的管理實踐,對現代管理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儒家還進一步認為,尊賢善聽、群策群力是實現管理目標的保證。首先要尊賢,儒家認為,要做好管理,必須是“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二要不分親疏,任人唯賢不唯親。三要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破格任用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四要“無求備於一人”,對於任何一個人都不要求全責備。
“人和”的整體管理戰略,儒家管理思想不斷追求的目標就是和諧。“和”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價值準則。可以說,儒家“和諧”的管理思想體現出崇尚團結、講求團隊協作的價值觀念。
儒家倡導“以和為貴”,但堅持“和而不同”,要求人們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存在差異性、多樣性,“和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從社會曆史觀上說,“和而不同”是要求管理者必須麵向廣大人民群眾,具有“泛愛眾而親仁”的人本思想。
關於“和”與“同”的區別,簡言之,“同”是相同東西的相加,“和”為不同事物的結合,“和”比“同”的高明處在於它承認差別,承認矛盾,這是“和”的基本前提。正因為有對立麵的存在,有多樣性的差異,也才有了“相成”和“相濟”。
假如一個組織內部沒有了差異性,僅僅是“和而同”,這樣的局麵表麵看起來舒服自在,但在未來的發展中經常隱藏著風險。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走向了反麵,變成“不和且不同”,那樣子的話,矛盾就激化崩潰了,結果更慘。五音和諧才有美聲,七色和諧才有美景,五味調和才有美食,“和而不同”中的“和”是“中和”,“中”者,恰到好處之謂也。
儒家管理思想十分重視對管理者自身素質的要求,認為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完善,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管理者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加強管理,必須強調修身,即加強管理者的個人修養。“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