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美術課堂教學的幾點認識(1 / 2)

對美術課堂教學的幾點認識

教學方法

作者:田子昂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由知識的“灌輸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由學科的“裁判者”,變成學習發展的“欣賞者”。

美術教育理念美術課堂教學角色職能

傳統的美術教育理念封閉和狹隘,比較習慣於以教師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組織教學,再加上陳舊的課程模式,不利於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往往忽視學生經驗和發展需求。如何推進美術素質教育?美術老師要努力適應新時代要求,更新思想,與時俱進,轉變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塑造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職能。

1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傳統美術課教學過程一般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作業、作業展評、課堂小結幾個環節。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交流過程。教師為主宰整個課堂,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總怕學生理解不透或是自己講解不清,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不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機會少,在課堂上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預設的,其結果是往往教師感覺良好,學生卻沒了興趣。要徹底扭轉這種被動狀況,美術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要成為美術課堂的參與者,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要及時交流,建立平等和諧的、互動共存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朋友,重視學生的意見,這樣學生學習會更積極主動。教師要不斷的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把更好的教育理念帶到課堂中來。有了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就不難提高了。

2教師應由知識的“灌輸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傳統美術課教學方法單一,常以學科知識的技能技巧為中心,學生缺少興趣,課堂死板不生動,難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傳輸與訓練,學習內容難、繁、偏、舊,過於專業。雖然美術教師大都具有本專業知識和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強調美術學科知識常規教學勝任自如,但有時候學生對某些專業知識沒有興趣接受。教師課堂上機械的灌輸式教學,即使學生被動接受,也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發展,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美術喪失了自信。所以,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轉變角色,由課程知識體係的“灌輸者”變成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創造出更具特色和個性的美術作品,讓學生的美術天性得到展現。

美術課程標準,應強調美術課程性質的人文性、愉悅性和創造性;強調藝術教育的個性化,主張開展有遊戲傾向的藝術活動;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張美術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等等。教師隻有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適應充當“引導者”的角色,使美術課程更具吸引力。在組織教學時,全麵了解學生的基礎,根據學生不同潛能和個性靈活處理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學生當“機器”,更不能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創設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無拘束的情感體驗中提高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發培養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