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
作者:張林芝
自主學習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麵前需要努力探索和解決的問題。通過認真學習實施新課標,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嚐試和探索,總結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得到專家和同行的批評指正。
初中語文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初中學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可塑性大的身心特征告訴我們,每一名語文教師都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摒棄“一言堂”的陳腐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意識為宗旨,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筆者常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設情景、猜謎語、講故事等導入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熱情明顯高漲。如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對“雜然相許”的注解該如何正確理解,我便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對於移山,愚公的妻子一開始是否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讚同?”,這一情境的創設,使課堂氣氛馬上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言:愚公家庭人口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況且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但紛紛同意並不等於異口同聲地同意。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教材中對“雜然相許”的解釋不合理,應理解為“紛紛表示讚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學習知識,在問題探究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幾乎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是教師在精心講解,學生則被教師牽著走,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在新課改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方麵應盡量少講、精講;多引導點撥,多啟發誘導。另一方麵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每節課留給學生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讓他們自主學習。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去預習、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學活動轉變為學生主動求知、自主學習的樂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的根本在於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而思考的起點正是疑問,“疑”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衝突,引起探究性反射,產生思維活動。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就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疑,讓學生充分發展主動參與的個性。同時教師絕不能滿足於善於提問,還要教會學生提問,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讓學生在“疑”中產生問題,在“疑”中產生興趣,在釋“疑”中解決問題,在解惑中獲得新知。但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疑在何處?怎樣質疑?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往往少無章法,需要教師適時點撥誘導,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引導鼓勵學生從課題質疑、整體質疑、關鍵語句質疑、細節質疑等方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學生通過質疑,養成了善於思考、敢於質疑、互相設疑、主動釋疑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