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文教學“激趣”的手段
教學方法
作者:呂香貴
語文教學激趣手段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從學習目的上進行啟發,這是最基本的。教師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要啟發學生懂得:人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就能主動、自覺地學習。
二、懸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說裏,往往在情節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給讀者產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不回分解”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為什麼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裏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如果還是囿於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更想往下看,品味字裏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欲在懸念中被激發出來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為文字。因此,激發情感必須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葉聖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的情味,那麼就是隻看見符號,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應養善於調動學生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四、媒體激趣
媒體啟發,是指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啟發,如電化教學、是腦、幻燈、錄音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複雜為簡單,圖文並茂,形聲結合。試想,在教高爾基散文詩《海燕》時配樂朗誦,比一般範讀效果會更佳。
五、對比激趣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係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一課為例,課文對閏土形象的描寫,可采用對比啟發,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對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樣一對比啟發,學生對課文理解加深了。
六、設疑激趣
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複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帶著問題邊看書邊思考;這比上課不作任何預習,一上課就講,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