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的浪漫—聖?桑《天鵝》的演奏處理
體育與藝術
作者:楊芳芳
聖·桑(CamilleSaint-Saens,1835-1921)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管風琴演奏家和指揮家。他的作品作曲技巧純熟、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作於1886年的《天鵝》是他才華洋溢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十三首,是《動物狂歡節》組曲十四首樂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優美的大提琴獨奏曲,後被配上歌詞,作為歌曲為許多歌唱家在舞台上演唱。大提琴(Cello),是近代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它音色渾厚豐滿,抒情的旋律、深沉而複雜的感情,是它最擅長演奏的。
大提琴《天鵝》音準運弓揉弦
大提琴產生於十六世紀末葉,它是由低音膝琴結合了小提琴的形狀發展而來的。大提琴的音色在弦樂組是很突出的,它具有豐滿寬厚、富於感情的音質,比小提琴的音質更接近人聲(尤其是男聲),聽起來十分親切。被稱為“人性化”的樂器。
《天鵝》是法國作曲家聖·桑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一首大提琴獨奏曲。這首曲子不僅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曲,而且被改編為芭蕾舞《天鵝之死》。該曲是由大調、6/4拍子、由單主題發展而成的三部曲式。音樂情緒充滿柔情又略帶憂傷。樂曲一開始,鋼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簡潔地奏出猶如水波蕩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以渾厚、柔和、優美的音色奏出樸實無華、端莊嫻靜、優美舒展的天鵝主題旋律。奏出旋律優美的主題,描繪了天鵝以高貴優雅的神情,安詳浮遊的情景。中間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題固定發展而成,猶如對天鵝優雅而端莊型象的歌頌,把人帶入一種純潔崇高的境界。第三部分,鋼琴以優美的琴音表現出天鵝遊蕩於水麵時,水麵波動、天鵝高雅優閑的情。
大提琴旋律的從容加入,這樣的情感,對演奏者來講是很有技巧性的。綜合自己學的、導師講的及資料提及的的,個人覺得對《天鵝》的演奏處理應從以下幾點切入。
一、音準
如何美化演奏出來的每一個音,使聽眾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一種美的感染,這是我們每一個學習大提琴者應該注意的。音準與音色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沒有純正的音準,音色既不美也不亮,而聲音缺乏色彩時音準的感覺也將模糊不確切。如果音準純正,音色豐富,即使短短的幾個音也能動人。在《天鵝》的演奏中,大把位用的頻率很高,因此音準的要求會更嚴格。
二、運弓
好的聲音來自正確的運弓,同時也離不開正確的握弓、合理的壓力分配與傳遞。演奏中發出好音是大提琴技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要充分體會演奏運弓時“放鬆”的感覺,弓子“放”在琴弦上的感覺,弓放弦上,手放弓上。
合理的運弓分配、具體弓法的講究、以及不同的發音所要求的具體運弓手法,都對音樂的表現和發音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老師在教我們運弓的時候,有說過“好像弓子的自重來拉琴,讓弓子自己動起來。”盡可能避免弓毛擠壓琴弦發出刺耳的聲音。我們持弓的手位也是有講究的,每個手指都有它要完成的工作,感受琴弦的振動。持弓的食指的力度很重要,它的施力度關係到琴弦的振動幅度,施力過大會使弓毛壓迫琴弦,琴弦振動不起來;施力過小使琴弦無法得到充分振動。無論是施力過大過小,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雜音。所以,要走出一個好聽的樂音,取決於弓子施力的大小是否合適,弓子的壓力大小又取決於強弱變化、走弓速度、所用弓位,弓子的接弦觸點是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