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氣韻生動的運用
體育與藝術
作者:李富莉
中國傳統繪畫十分講究“氣韻生動”,“氣韻”講究的是描繪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這一美學觀點一般多用於人們評論中國傳統的繪畫作品,他能讓作者把握整個畫麵、從中塑造出自身所要傳達的氣氛和氛圍、反映作者的真實感情以及所想要表達出所畫對象的靈動和生命感。
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國傳統繪畫“氣韻”
中國傳統繪畫十分講究“氣韻生動”,“氣韻”講究的是描繪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這一美學觀點一般多用於人們評論中國傳統的繪畫作品,他能讓作者把握整個畫麵、從中塑造出自身所要傳達的氣氛和氛圍、反映作者的真實感情以及所想要表達出所畫對象的靈動和生命感。氣韻生動體現了畫者兩方麵的內容:1、畫什麼內容;2、作品本身的思想境界以及作畫的方法和材料。成熟的作品都是以心為主、用心去看自然,畫心中的風景。
談氣韻問題還不能忽視中國畫家的人格涵養和中國畫的意境。氣呈現出事物陽剛之美,而韻呈現出事物的現陰柔之美。一幅畫要是以氣製勝,那就勢必會偏於陽剛之美、反之畫麵要是以韻製勝,那就偏於陰柔之美。但不管是以氣勝還是以韻勝,總歸是“以氣取韻,氣韻雙高”最好。在西方美術史中,後印象主義把人的主體性上升到了第一位,深層次的發掘出人性及思想,這使得西方美術史的進程邁進了一大步。塞尚、高更、凡高等後印象派,他們的精神趨向雖各有不同,但都以個人的主觀情感的表達為主,首先確認個人的情感,這樣一來色彩本身的麵貌就顯得不是最重要的了。所以,後印象派的畫家們不再受到客觀對象的束縛,投入到了一種自主與自為的境界,他們把個人的思想情感作為畢生藝術所最求的最高境界。而這種自主與自為正是與中國的傳統美——意境的表達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者同樣都擺脫了客觀物象的現實束縛,轉而都以人的精神情感表達為主,傳達自身的心境或表現事物極為神髓的東西。
在當代油畫的創作中,許多地方都借鑒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些理念與技法。傳統水墨畫與油畫語言中即有內在聯係,區別在於所使用的工具不同。中國的油畫藝術,由學習西方、借鑒蘇俄至今,越來越走出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我們在傳統繪畫中運用各種皴法用來表現不同的山石肌理。而這些程式正是處於真實物象的“似與不似”之中的一種主觀表現符號,這點與油畫表達非常相似,油畫風景畫通過對繪畫對象的表達來創造出出乎想象的意境,這特有的美的感受運用油畫材料來直接表達自我、抒寫自然。當然每個畫家都具有不同的藝術特色,他們都是貼近客觀事物,卻又與客觀物象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抒寫著畫家的感悟之情。
意象油畫所追求的是“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的關係,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麵追求以物為主、用心服從於物,在另一方麵所追求以心為主、用心去駕馭物。在這裏就風景油畫創作的主體來說,畫麵並不是局限於當時當地的物象的再現,而是用來提取對客觀物體的印象及感悟,在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畫家把他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與之化為一體。凡是一個有造詣的藝術家想要把表象藏在“氣”、“韻”、“神”之中,創造出符合自身內心其情感的境象,意境就由此產生了。要想畫出好畫,畫出意境,也要做到“天人合一”,要寧靜的時侯與陰氣具有共同的性質和常態,運動的時侯與陽氣共同波動。在當代“意象”是我國傳統文化典型美學的審美命題,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秉承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審美需求,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審美的特征,“意”是藝術家的主觀感受,“象”是來源於“意”的升華了的藝術形象,畫家在創作是體現的並不是客觀物象,而是藝術家通過繪畫對象本質的觀察和主觀認識融彙之後,所產生的藝術形象。在物象中發現無限的生命,並且把畫者的情感及永久的生命融入到自然中去,在審美觀景中、在構思中,讓人的心靈沉浸到這種山水的底蘊之中,讓身心與自然的生命和諧統一,進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不僅表現了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也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愛慕之情,從而人與大自然的“無差別”境界融為一體,經常在繪畫中體現。當代油畫畫家趙無極,畫麵率直、奔放、抒情、抽象,營造了揮灑自如的境界,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心目中“心與神的歸宿”,做到了主客的統一。